第A11版:文化周刊

杨庆霖与《如皋县志》

乡绅杨氏

清代如皋县学中关于杨庆霖的学籍记录

民国版《如皋县志》中关于杨庆霖的内容

民国版《如皋县志》

◎赵一锋

杨庆霖,大多数读者对其还是比较陌生的,倒退一百多年,杨庆霖在掘港乃至如皋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据传有小孩子哭闹,一说杨庆霖来了,孩子立刻闭嘴。这样一说就有些奇怪,杨庆霖曾参与《如皋县志》的编撰,应该是文人,而留在民间却是一个凶悍的形象,杨庆霖的背影有些模糊。

杨庆霖在历史上留下的资料不多,要了解其生平只能从地方志书、名人笔记以及老人的口述中去探究。杨庆霖,字雨甘,生卒年不详,史载咸丰间他随同父亲在军中,寓所遭遇匪徒袭扰,家将陶坤背负小主人杨庆霖突出重围,时年杨庆霖三岁,推测其生于咸丰末。辛亥革命时,杨庆霖参加掘港光复,民国初年参与《如皋县志》修纂,后来未再发现,据说卒于抗战初期。杨家为掘港大户,世居在西街砖桥口西杨家大门堂,是个有五进的大宅子。掘港北街砖桥口往西大门堂一字排开,从东往西依次是管家大门堂,主人管殿安;陈家大门堂,主人陈巽伯;杨家大门堂,主人杨庆霖;季家大门堂,主人季少山,凡此等等。杨家大门堂虽不是最豪华气派的,但由于主人的特殊地位,在众多大门堂中显得鹤立鸡群。这四家中,管家是大商贾,陈家、季家是名医,杨家则是官宦之家。

南通文史学者顾灏提供了一则史料,杨庆霖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入如皋县学,据说后来中举,因未查到,并不能证实,即便如此也是有功名的人,掘港场大使诚存邀请杨庆霖办理海防团练,杨任渔团团长;清末,杨庆霖出任过扬州府甘泉县教谕,甘泉县是扬州府的城关县,教谕相当于教育局局长,辛亥革命掘港光复,杨庆霖任掘港议会议长,那时代属于有权有势的大佬。杨家是掘港的世家,亦商亦儒,祖上就为官为商,祖父杨锦标,乐善好施,晚年烧毁无力偿还借款人的欠条,名噪乡里;父亲杨万春,清军参将,曾任山东登州水师营游击等职,致仕后热心地方公益。据说杨家世代经商,家境殷实,为官经商好文,故杨家在掘港人气颇高。杨庆霖是赵曾望的学生,赵曾望是清末江南大儒,门人弟子遍布江淮,其寓居掘港四十余年,在掘港的弟子中以叶石芗、杨庆霖为最。光绪年间,杨庆霖与吕迪光创办迴澜书院,上海徐汇天主堂华文报纸《益闻录》光绪十八年(1892)1150期载“如皋东掘港场迴澜书院,自场士吕君迪光、杨君庆霖兴复以来,士习文风蒸蒸日上……蕞尔一区几成邹鲁矣。”由此可见杨庆霖等办学的功勋卓著。

分区采访

如东地方文史资料大部分保留在历代《如皋县志》之中,现存最早的《如皋县志》为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版本,前面还有明成化十年(1474)和嘉靖十二年(1533)两个版本已经不存。

后来还有万历、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民国等版本,这些版本的《如皋县志》内均有关于如皋东乡的记载,但由于传统方志专注于县城,所辖都镇乡场较为简略,而相较之下,民国版对如皋东乡的记载要详细很多,究其原因是如皋东乡的刘邦霖、吴璜、潘恩元、潘肇元、郭瑛、杨庆霖、刘如熊等士绅参与其中。

这些士绅中有的大家较为熟悉,如潘恩元、潘肇元弟兄为乡贤潘荫东公子,刘邦霖为马塘进士,吴璜为潮桥举人烈士吴亚鲁的父亲等,有些则较为陌生,如杨庆霖,即便是研究地方史志的也不一定知道这个人物,可就是这个人对如皋东乡特别是掘港地方史料贡献颇多。笔者有幸收集到关于他的一些资料,下面就来说说他与《如皋县志》。

1914年,如皋士绅沙元炳组织修纂《如皋县志》。杨庆霖作为分区采访参与其中,其之所以能够参与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社会资历,另一方面推测是因作为《如皋县志》协纂的潘恩元的推荐。杨庆霖与潘家两代人交情匪浅,1906年,潘荫东携二子潘恩元赴任高邮州学正,相当于高邮最高学府校长,不到一月即辞职返乡,想必是不太愉快,在返回途中特地去看了在扬州府甘泉县任教谕的杨庆霖,真是他乡遇故知。

杨庆霖是《如皋县志》中的分区采访,这个“分区采访”应该是主纂沙元炳的首创,历代《如皋县志》中并无这样的角色,当年的“分区采访”人数高达160人,这样就能更加广泛地收集完整的内容资料。笔者理解“分区采访”是负责某一区域的资料收集整理。笔者有幸参与了2015年《如东县志》的采编工作,也就是相当于分区采访的工作,一方面是要情况熟,另一方面是要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更重要是走访核实,当年杨庆霖就是这样的。

民国版《如皋县志》有多处记载了杨庆霖,除分区采访的名单外,还有几处,一处是“卷二·建置·街”中关于掘港街道的记载,他首次记录了掘港石板街的铺设过程,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民国版《如皋县志卷二·建置·街》较之前旧版志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如皋所辖各镇街道的情况,这要归功于那些分区采访,涉及掘港街道明确记载为依据杨庆霖的采访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掘港乡绅吴永瑞、汪席儒等纠合徽西各商捐购石板,自盐关以东铺街道四百丈;嘉庆二十年,孙裕、汪桐等各商自西圈门至三元殿止铺石街道一百七十四丈六寸;二十一年续铺严家巷至龙王桥一百六十六丈二尺二寸;二十三年续铺南街严家巷口至烟墩桥止九十七丈四尺五寸;二十四年续铺涵洞口至地藏桥止九十八丈五尺。共铺设石路九百三十六丈八尺三寸”。

这一段记载在惜字如金的志书中可谓拔得头筹,即使是如皋城内的街道记载也比不上。这段记载的内容这里不作过多叙述,笔者曾就此写过《掘港石板街铺设考》,感兴趣的可以一读。一处是“卷一·区域志·附掘港场沿革考”记载了掘港场从唐代到明代中叶的区域变化,他认为掘港场昔日在芳泉,后来明代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就当时的认知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2017年国清寺考古和后来掘港三号街区探方发掘,证明晚唐已在现址了。他认为掘港市镇大规模建设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这也符合事实。

除此之外,县志中关于掘港的村市、堤堰、津梁、街巷、善堂、古迹、宅墓、寺观、书院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关于盐商义学,嘉庆元年,掘港盐商吴鹏孙在武庙东设立义学,邀请诗人江片石在此设帐讲学,后荒废,至同治时,门额尚有“义学”二字,今已为民居矣。

历史背影

尽管民间传说和民国版《如皋县志》上能够找到关于杨庆霖的信息,但杨庆霖留在历史故纸页背后的背影是模糊的,《掘港镇志》(1981版)载:掘港“光复”后来成立议会,杨庆霖担任议长,实行地方自治。南通籍文史学者管劲丞在《掘港光复记》中写道:“担任议长的是曾任甘泉县教谕的杨庆霖,此人狡猾,本地人都怕他。”管先生笔下的杨就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旧官僚形象,看来确实是个“狠角色”。此时杨已是社会头面人物,管劲丞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但正是这个少年将杨庆霖的形象进行了生动刻画,尽管不一定是正面。

斯人已逝,盖棺定论。杨庆霖,前清秀才,世家出身,曾担任过清朝民国的地方官,参与《如皋县志》修纂,尽管有些负面评价,但客观来说,一个封建官僚热心地方公益,尽管修志只是一生的“余事”,为地方文史作出了贡献。杨庆霖先生去世时已是功成名就的老乡绅,虽具体结局不知,但也是一个“立功立言”者了。

2024-12-25 乡绅杨氏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94071.html 1 3 杨庆霖与《如皋县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