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夜明珠

“是药三分毒”

◎吴有涛

社会进步了,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健全了,人们对健康重视了,身体也金贵起来了,动不动就上医院寻医问药。所以,现在门庭若市、人头攒动的场所,一定少不了医院。但“是药三分毒”这句话,人们似乎忘却了。

我年逾古稀,七十年来求医问药不算多也不算少,过去对这句话领会不深。直到那一次患胆疾住院手术,才切身感悟。

大约是深夜零时腹部开始疼痛,逐步加剧。凌晨4时到达医院。抽血、化验、B超、CT……上午9点多,取全所有的检查报告单,医生诊断:胆囊炎、胆囊管结石伴周围渗出,必须立即住院。老伴儿跑前跑后办理了住院手续,11点07分住进病区。这段时间内,我的感觉还算可以,腹部疼痛缓解,行走、上下楼梯自如。病区床位紧张,新来的病员只能住在走廊里的临时床位上,我当然也不例外。接受治疗的第一件事是从鼻腔插入胃管。护士叮嘱:不准喝水,更不准进食。打这个时候起,我就开始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理浩劫和精神折磨。此言似乎有点夸大其词和耸人听闻,但于我却是非虚构,没有丝毫夸张。

因为不能进食,输入抗菌消炎药物的同时,给我输入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和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给身体提供能量。一切按部就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感觉心悸、胸闷、发烧、出汗。傍晚5点多,护士来测体温、量血压,发现我的舒张压只有30多,急忙叫来医生、护士长。只见他们一阵忙乱,几名护士七手八脚给我吸氧,上心脏监视器和输液滴速控制器,两只手腕均插上静脉留置针管,增加药物输入。此时,我高烧39.5℃,从头到脚,用四五块冰块物理降温仍无济于事。心跳时快时慢,心脏监视器显示,快的时候每分钟160多次,陡然间又降到每分钟80多次。突发状况着实把老伴儿吓得不轻。住在走廊两天两夜,老伴48小时没合眼。还好,我本人一直神志清醒,这给了老伴儿莫大的安慰。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下午输两瓶脂肪乳,体温一直在39℃上下徘徊,心悸、心慌、出汗,要睡睡不着。到第十天,医生逐步停止了脂肪乳输入,允许我喝点水和流质,从这个时候起,我不发热也不出汗了。五天后出院,一称体重,半个月瘦了12斤。

两个月后,仍到这家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禁食,每天静脉滴注的除抗感染药物外就是脂肪乳。这次我专门留意了,脂肪乳输入后就逐渐出现发热、心慌、出汗症状。我将这种情况告诉医生,医生修改了治疗方案,停止输入脂肪乳,一切正常。可想而知,上次住院期间的突发状况,罪魁祸首当是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百度“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说明书中明确标明,使用本品后可能发生的早期不良反应10多种,我那几个症状赫然在目。

说到这里,必须申明,我并无否定药物作用或抱怨医生的意思,原发病症与药物副作用症状混杂在一起,医生一时也难以辨别。要说怨,只能怨自己。患者的体质存在个体差异,药物的副作用也存在差异性。假如某药物的几个主要副作用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对这名患者来说不亚于一场劫难。遗憾的是我就是那名患者。我写此文之目的只在于提醒:作为病人,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还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身体状况,适时提出疑问,提醒医护人员关注药品的副作用,不能让副作用成为症状,再用其他药物来治疗副作用,形成副作用链。如发生这种情况,再强壮的身体也会垮掉。

2025-03-01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0677.html 1 3 “是药三分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