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希望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殷殷嘱托,传递坚定信心,激发我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凝聚奋进力量。大家纷纷表示,将扛起使命担当,拿出“打头阵”的精气神,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
把握基本路径
明确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佳华表示,科技部门将锚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目标,围绕“科技招商突破”和“产业创新提质”两大主攻方向,实施科技创新“四大行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招商、打造特色园区、升级创新平台、融通科创金融,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产创融合这一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市累计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中心356家、市级中心546家,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等领域相继涌现出全球最大的2.4万标箱集装箱船、泥水平衡盾构机、灵犀03星等国之重器、高端产品。市人大代表,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曹雁卉表示,工信部门将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梯度培育科创平台载体,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更多科创成果在产业平台上开花结果,加快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为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贡献工信力量。
政策加力,创新加速。“我们将深入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省人大代表,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金海表示,一方面,将强化政策供给,统筹用好上级各项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优化完善市级各类惠企政策,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力助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引培等。另一方面,强化资金支撑,积极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统筹各类资金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点领域投入;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加快战新基金投资布局,强化投招联动,以基金链赋能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入推进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小微和科创企业发展。
集聚资源要素
优化创新生态
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落脚点在县域。
“如皋高新区作为如皋市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阵地,将坚决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挑大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皋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鸣华表示,如皋高新区将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上海孵化+如皋转化”模式继续走向成熟阶段,探索出一条县域高新区吸引新质生产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无缝对接。同时,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园区承载力与吸引力,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奋力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赛道上争先进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明明说,学校将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心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融入国家战略与省域发展布局,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夯实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根基;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强化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船舶海工绿色修造与特种泵工程技术中心、高端纺织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平台建设;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打造“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双向赋能新范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彰显通大担当。
创新平台载体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产业,是吸引科创项目、聚集高端人才的“强磁场”。
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勇当先锋,做好科技与产业的连接器、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应用型人才的哺育器和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器。“我们将以‘打头阵’的担当、‘啃硬骨’的韧劲,争当校地融合标杆,为长三角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共同体贡献交大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单爱党说,研究院将锚定“双链协同”,聚焦南通“3+3”重点产业需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全链条。聚焦“双向赋能”,以中试基地和产业孵化器为载体,深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答题”机制。坚守“实体为本”,建设产业创新中心,通过“创新导师团”和“人才飞地”模式,为传统产业升级注入科创动能,为战新产业壮大筑牢技术底座。
守牢实体经济根基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让广大企业更加坚定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信心。
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终秉持产品创新和制造工艺持续升级同步发展的思路,在产品创新领域,拓展构建起四大类、几十种全系列罐式集装箱产品矩阵;通过升级制造工艺,实现了产能从原设计的2000台到如今4万多台的跨越式增长。“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持续加大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研发投入,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智能绿色生产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范式。”公司总裁季国祥表示,企业将积极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与上下游企业共享技术成果与管理经验,凝聚各方力量攻克行业难题,推动全行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道路上阔步迈进。
鑫缘集团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守正创新的突破点,以科技赋能产品焕新。企业研发的蚕丝骨钉项目已完成大规模临床注册,将加快产品报证上市进程,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集团还着眼“银龄经济”,开发系列老年用品,设点布局老年人用品专卖体验店。市人大代表,鑫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表示,集团将加快传统蚕桑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着力构建有桑期间“适龄转桑育”和无桑期间“大龄饲料蚕分户育”蚕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一盘棋、一体化运行新格局,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勇挑担子、争作贡献。
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示范项目。“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绿色优先’的理念,全力打造一座沿海标杆示范钢城。”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沙卫东说,企业将高举“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发展大旗,积极开展“近零碳”电炉及“风、光、储”等绿色能源项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积蓄赋能。同时,深化与麦肯锡、华为、百度、飞书等科技企业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智能化变革与精益化升级,打造全行业卓越运营、智能精益的标杆企业,努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天力量。
本报记者王玮丽 沈雪梅
刘璐 严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