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一群小姑娘在看守所里成长为合格管教

女子中队来了几个“细丫头”

▼岑希和师父一起教新入所人员将被子叠成豆腐块。

◀张李平在师父的指导下对在押人员进行人身检查。

管教们用真心换真心,在押人员出所后送来锦旗感谢。

王冰焱、岑希正在查房。

4日上午9点半,细雨蒙蒙,有些阴冷。

走进南通市看守所,一道道门禁被推开,又在身后沉闷地关上。不知穿过了几道门禁,再回头,身后已是威严的高墙。

此时,女子中队的几名“细丫头”正准备查房。之所以被称为“细丫头”,只因她们是中队里年轻的管教。张李平,00后,年纪最小,去年刚从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看守所工作。岑希、王冰焱、赵靖南3个二十六七岁的姑娘,从派出所转岗到看守所不到两年。

市看守所女子中队承担着全市女性在押人员繁杂而艰苦的管理教育工作,现有女民警(管教)12人,曾获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江苏省公安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在这里,年轻的“细丫头”们如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合格管教?“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了她们。

“不对劲,越来越不对劲”

警校网络安全管理专业毕业的张李平在得知被分配到看守所工作后,丝毫没有专业不对口的困扰,反而因为单位离家近而有些“小确幸”。头两个月,张李平每天的工作就是跟在师父展燕身后,看着师父定时定点查房、巡视、谈话……她一度以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这样轻松无压力。可第三个月,张李平发现“不对劲”了——她要独立管理一个监室了。

离开师父这棵大树,独自去面对监室十多个在押人员,说一点不慌是假的。不过,经过两个月的耳濡目染,张李平有样学样,倒也应付得来,直到“刺儿头”的出现。

“碰到一个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来两个!”监室里一连出现两个“刺儿头”,张李平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常常是一个“刺儿头”抹下了,另一个又冒出来,有时两个“刺儿头”还互相不对付,这让张李平很是发愁。

好在她虽然不再跟着师父,但师父一直在她身后。

“‘刺儿头’大多好面子,单独谈话比在监室里当众管教更有效……”同在一间办公室,师父展燕常常会给发愁的徒儿支招,张李平也会在师父处理问题时默默观察学习。师父和徒弟在一个办公室是所里特意安排的。“老带新是所里的传统。”市看守所教导员吴军华说,徒弟出师了,就“自立门户”,师父再去带新徒弟。

不过,“空间绑定”虽然解除,但师父这个“后盾”一直都在。“后盾”的后面还有更强大的支撑。女子中队总共12名女警,每个人身后都有11个队友撑腰。“真遇到事儿,不只有师父,大家都会来帮忙!”

“我们不把自己当年轻人”

说话的时候,张李平的语调是跳动的,像动漫里的卡通人物。很难想象,在日常管教中,这些年轻人如何服得住在押人员。

“我们不把自己当年轻人呀!”王冰焱是“细丫头”里最愿表达的一个,“我的身份是警察、是管教,这和年不年轻没有关系。”话说得底气十足,然而事实上,王冰焱刚开始也是有些“虚”的。

“主要是怕自己下不来台。”王冰焱说。

下不来台的经历,岑希就有过一次。“吵着吵着,我发现自己吵不过她……”岑希说,那时她经验不足,在和一名在押人员谈话时,竟被对方怼得哑口无言,幸亏同事及时救场。回到办公室,岑希没绷住,哭了。

下不来台是因为年轻吗?不是。几个“细丫头”琢磨过这事——有的在押人员文化水平高、法治意识也很强,有的在押人员“二进宫”“三进宫”,看守所里的管理规定“门儿清”,批评教育错了就会被笑话。这有点像班主任管纪律,话说不到点子上,学生不服不说,搞不好就会被“反向拿捏”。

那怎么解决呢?“细丫头”们也琢磨过——除了熟悉掌握业务外,还要通过谈话、巡查等各种方式掌握监室的动向,知己知彼嘛!

“你看,知道自己琢磨了,都慢慢有自己的方法了!”市看守所副所长陈莉笑着说。

“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呢,盘算明天怎么去谈话,白天监室发现的问题怎么去解决……”赵靖南说,然后想着想着,就会想到梦里去,“有一次,梦到两个在押人员打架……”“对对对,我也是,哈哈……”4个“细丫头”都有过这样的梦境。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具象化,也是责任感的种子在悄悄发芽。

“管教,不能只是管”

前几天,赵靖南整晚都睡不好,每天都在琢磨监室里那个高龄在押人员。

都说“安全是监所管理的生命线”,可监室里有一个高龄在押人员,想想都不太“安全”。

心理上肯定是要关注的,普通在押人员进了看守所都会有情绪波动,更何况一个老人。

生理上也不得不格外注意。老年人免疫力低,身体各项机能也在退化,一个普通的感冒、一点小磕小碰,都存在安全风险。老人虽说看上去身体还算硬朗,但毕竟年纪摆在那儿,赵靖南也丝毫不敢懈怠,老人几时几分打喷嚏了、咳嗽了,都让同监室的在押人员第一时间告诉她。

“管教,老人这两天总说头冷,想戴个帽子。”戴帽子?这可让赵靖南犯了难。按照管理规定,帽子是肯定不能带进监所的,但看着老人稀疏的头发,赵靖南也实在有些于心不忍。想想自家的老人,冬天也有戴帽子的习惯,赵靖南还是去所领导那里争取了一下。最终,经过层层请示会商,在确保安全监管到位的前提下,赵靖南终于给老人争取到了一顶帽子。

当帽子戴在老人头上的那一刻,已经不仅仅是帽子,也是走到老人心底的一条路。“除了身份有别,我们和她们是平等的。”赵靖南说,“管教,不能只是管,教化也从来不是灌输,而是一颗真心换另一颗真心。”

是啊,真诚的人总是走着走着就走到人心里了……

本报记者张亮 本报通讯员倪雯烨

2025-03-09 一群小姑娘在看守所里成长为合格管教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1342.html 1 3 女子中队来了几个“细丫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