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夜明珠

回敬“世界赠予我的”

◎张春华

蛇年春晚著名歌手王菲的独唱《世界赠予我的》备受瞩目,我已听了不下十遍。歌曲娓娓道来,直抵人心,我仿佛在歌声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七年前,刚巧家里家外大事小事都搞定,已过了法定退休年龄的我该享清福了,可我怎么也淡定不下来,心里边两个“我”掐架得厉害:一个说,你这大半辈子打过工、代过课、当过秘书、办过工厂,也累了,游玩打牌正当时;另一个说,年纪不大,身体尚可,发挥余热挺好的,儿时的作家梦也时隐时现,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思忖再三,我选择了后者。这是因为走这条路并不仅仅是圆梦,更是为了报恩。我出生在如东,40年前随爱人落户到现在的川姜镇。恰逢盛世,顺风顺水,小镇既给了我创业的成功,又给了我三届基层政协委员的荣誉。现如今,外界只知道小镇家纺产业红红火火、名闻遐迩,殊不知它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清朝末期,周家禄的文学造诣与张謇齐名,“孝子祠”里办起了南通第一所小学,作家张嘉佳笔下的家乡活灵活现。倘若有一个平台、一扇对外展示文化软实力的窗口,那就是锦上添花了。我有时间、有精力、有人脉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也算是回敬第二故乡的“赠予”。

主意拿定迅速行动,年轻时的闯劲又出来了。我自报家门多次去区、镇有关部门陈述设想,开车在全镇各个角落转悠招募文学爱好者,自掏腰包开办费用。前年加入省作协的郭希华老师还记得当时见到我找上门去的感受,“终于找到娘家人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2018年3月7日,区作协小镇分会挂牌成立,全镇文学爱好者写作积极性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可是刊物太少无处发表。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好自办刊物寻出路。众志成城,征集刊名、编辑创刊、邀请省作协领导题写刊名等一气呵成。第一年办年刊,第二年出半年刊,第三年发展到季刊,并与市报旗下杂志社联合办刊,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团队中现有省作协会员2人,市作协会员9人,区作协会员20多人。

我们基层文学小刊着重在接地气聚人气上做文章,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写创业故事、讲风土人情、唱人间美好,得到了当地干群与业内专家的肯定,一张张证书、一面面锦旗就是最大的褒奖。

当然,前行路上也有“雷霆”赠予,误解、非议,甚至谩骂时有发生。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群好人:镇上三任书记、三任镇长和有关部门一路绿灯护航,爱心人士一如既往支持,团队成员一往情深相伴。真是“好故事眷顾好人,天赐的恩宠”。

去年4月16日,《扬子晚报》副刊刊发了散文《建一座乡镇文学馆》,读罢颇有惺惺相惜之感,我特地把它收藏起来,不时拿出来看看,很想认识一下作者本人当面讨教,因故未能搜寻联系。今年春节前一周,在整理务虚事宜时又看到了这张报纸,新年要有新动作,我立马上网搜索,几经辗转终于电话连线上了庞云初先生,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意。同时我又在手机上“七拐八绕”结识了昆山张浦镇作协主席夏杰先生。赶在春节放假前,我将去年自家出版的四期小刊寄给两位江南同道中人。我们相约春暖花开时节互相走访,取长补短,一起撸起袖子干!“追一追,赶一赶,情正浓”。

2025-03-09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1350.html 1 3 回敬“世界赠予我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