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卉
阅读海门籍作家孙海舟近60万字的长篇小说《八棵榉》,第一个感觉和读到金宇澄的《繁花》类似:明清白话小说的传统写法,白描见长,在密集的对话中,细节展开,人物的性格凸显,情节推进,从抗战胜利后至改革开放初期40年间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渐次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认为,《繁花》展示的是吴越文化的上海图景,而《八棵榉》是吴越文化的通东叙事,是首部通东话长篇小说。
通东,即古通州东乡,一般指金沙以东使用吴语通东方言的东西狭长区域,区域横跨通州区、海门区及启东市,大致包括二甲镇、四甲镇、余东镇、包场镇及吕四港镇等。
通东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的金吕支片,通东文化属吴越文化,民系属江浙民系,人口数量约60万。
启东、海门中南部的沙地人把通东人称为江北人,把通东话叫江北话。同样居住在长江以北的沙地人却不认自己是“江北人”,原因在于,在明代中期前,海门区中部的通海界河所处的位置还是长江的水道,随着长江口沙洲不断淤涨成陆,原来处于江中的东布洲、南布洲等沙地逐渐与江北侧大陆连接,也成为“江北”。但当地的语言习惯没有改变,仍然将通东地区称为“江北”。
但是,不管是沙地人,还是通东人,历史上都是江南移民的后代,方言都来自吴语,传承了吴越文化的基因。因为是对话体,《八棵榉》中有大量的通东话,这对普通读者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但对于吴语读者来说,感觉很亲切。
“做生活”“宗桑”“上昼”“汏脚”“睏一寣”“掼跤”“老里八早”“脚箍郎”……小说用这些既土气又古雅的语言,描绘了通东地区独特的社会民俗风貌、文化特点、人物生活和命运。
比如“洗澡”这个词,沙地话叫“汏冷水浴”,游泳的意思。“当地人听得明,洗澡等于游泳,徐区长,外地人一个,听岔了”。结果过河时差点淹死,也是在这次和敌人的遭遇中,纽扣扣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徐浩区长中弹牺牲。
“腾空八只脚”“一年到头,两年到梢”“没门槛的吃不饱,有门槛的吃来脝”“一个笑来齁,一个齁来笑”……作者用方言俚语,写通东人的相亲、结婚,写干活打号子,写孩子的百日宴,写中医治疗癔症……活色生香的原生态语言展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民俗学提供了鲜活而宝贵的文学资料。
为了更好地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举一个详细的例子。小说写到纽扣扣根据地下区委书记鲍枫的指示,给穷苦百姓送钱,送到长顺家——
扣扣乘势抽出手臂,从裤袋里抽出半沓钞票交到二婶娘手中,说:手中有俩钱,家里先用着。二婶娘推诿:又让扣侄破费了,使不得。一针:使得,不拿白不拿,他把我骗来就得管着吃穿。扣扣:听一针的,收下来,给她买点不忌口的吃食。一针:买碗白米饭来,我馋到喉咙口了。扣弟放心,我不会白吃的。等儿出世开口说话时,我管他唤你爹。三人闻言面面相。扣扣:一针!我唤你一声嫂子,这话出口出格了。在大东地界,爹娘不能信口唤的。一针:怎个,唤错啦。我来到这地界,亲爹,寄爹,老爹听得多了。有的管爷爷唤爹爹呢,爹的爹,可不是爷爷吗。爹有生爹养爹之分,自古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你是伢儿的寄爹。扣扣:没这种说法的。一针:你想卸肩胛呀,不想抚养娘俩了。丑话说在前头,你不答应,伢儿生不生在于我呢。说到做到,她下床蹦跶起来。二婶娘:天爷!动不得,动不得的,长顺快抱住她。长顺近不了她身。扣扣:嫂子耶,依了你,做伢儿的养爹,你不跳行吗?哼!一针一脸的得意,得胜地回了床。
通过对话、动作,把一针泼辣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为一针后来抛夫弃子离家支边埋下伏笔,同时,也写出了扣扣的淳朴善良。
这部小说,最好的就是语言。鲜活、生动,冒着泥土的气息、长江的气息、大海的气息。有吴语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时代回音,也有历史记忆。
纽扣扣是这样解释自己要入党的原因的:“我就闹不明白了,进党为啥要以官位钱财挂钩呢,我进党只为一个约定,通过同辈的鞭策,先辈的督促,平身务农为本,为周边大公众多挑两桶水缸水,多烧一把灶膛火,专心还债。”用朴素的语言,解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小说成功塑造了纽扣扣的形象。通过他入党的艰辛历程,刻画了一个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的党员形象。为了感恩抚育他长大的四水家族的老老少少,他愿意和衣香结婚,但他心里又装着青梅竹马的东令子,珍惜感情,相信爱情,是一个爱恨分明、敢爱敢恨的堂堂男子汉;他聪明能干,开疏通潮运河时,扣扣出谋划策,如何用工,如何安排粮草工具,如何捞鱼摸虾搞副业,运筹帷幄;他信念坚定,有主见,明大义,能吃苦,有担当,为了偿还当共产党粮秣员时被匪徒劫走的钱款,他含辛茹苦,不屈不挠,至死不渝。从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期,到“文革”、改革开放,纽扣扣历经艰辛,走南闯北,在夙愿得偿时,因为见义勇为而不幸遇难。
应该说,纽扣扣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当年他在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进党进门书”)中写的话:“……进了共产党,跟上同志哥的路,吃辛苦为大公众……能吃上三顿时改吃二顿,省下一顿帮上一个受苦人。听从同志哥支配,出力时出大力,玩命时爽快献出身家性命。”
其实,纽扣扣不仅仅是一个基层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他更是淳朴善良、坚韧担当的通东人的写照。鲁九久、东令子、何细凤等人和他一样,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在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血脉,传承着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