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继高
年前,我又回到了每年都必回的故乡,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傍晚时分,老家的炊烟起了,啊,多么熟悉的炊烟,尽管隔着玻璃门,也看得一清二楚,可我还是推开门,站在二楼平台上看炊烟升起。小妹在楼下问我:“大哥,你在看什么?”我说,看从烟囱冒出的烟。她说,烟有什么好看的,快进屋,外面冷,别感冒。我没有听她的劝告,仍顶着寒风看炊烟飘飘袅袅、升升腾腾,无风时,直柱般地升向天空,风来了,那烟一下子被吹散,毫无规则地向四面散开,如丝如缕,飘得很远,还可见一缕白丝在风中起舞。
我信步下楼,走出家门,走向大门不远处的田野,站在空旷的田野上,望向北边的村庄。此时是下午的三点多,阳光正好,有风拂面。此时,正是一年一度年夜饭的前奏,应是最忙的时候,有爆竹不时响起,此起彼伏。
远远看去,炊烟起了,可能这些年不少家庭都用上了液化天然气的原因,不是每个烟囱都飘出我想看到的炊烟,但在这个充满喜庆与希望的节日里,乡村的炊烟,还是宛如一首无字的诗,一幅无声的画,承载着无尽的乡情与温暖,悠悠地在我心头飘荡。风一吹,只见那炊烟如丝如缕,似烟似雾。轻柔地融入淡蓝色的天空,给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
透过炊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谁家炊烟浓,谁家就一定是在烹饪那些一时难以熟透的大肉、老鸡、肥鸭,谁家的炊烟久久不散,谁家就一定来了很多的宾朋好友。
炊烟是乡村独特的风景,带着淡淡的柴草香,那是一种让人感到亲切和安心的味道。每一道炊烟的背后,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庭,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或许是母亲正在灶前忙碌,为一家人准备着丰盛的早餐;或许是奶奶在细心地煮着饺子,期盼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那是家的味道,是妈妈和奶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而那炊烟,也比往常更加浓烈,它带着乡亲们对新年的祝福,对家人们的爱,飘向远方。这些平凡而又温馨的场景,被炊烟轻轻勾勒出来,成了乡村春节最美的画卷。
我推开一道门,只见灶下柴火熊熊,灶上热气腾腾,大妈正在向沸腾的开水中下扁食(类似于南方的馄饨、北方的饺子),她对我说,儿子和媳妇马上要到家,她下好扁食,他们一到家就可以吃。她说话时,脸上每道皱纹里都溢满了笑容。
我走出灶间,抬头十分留意地看了看她家烟囱里飘出的炊烟,那炊烟如同大妈的心情,飘得正欢呢!
我沿着乡间的小路漫步,走远了,回眸再看,村庄农舍,在炊烟的笼罩下十分安详宁静,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每当看到炊烟升起,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生活简单而快乐。炊烟就是家的召唤,是温暖的港湾,无论在外面玩得多疯,只要看到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我就知道,再过一会儿,妈妈要喊我回家吃饭了,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幕啊!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乡村染成了金黄色,炊烟再次升起。这一次,炊烟中多了几分烟火气,那是人们在准备晚餐,也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守岁。夜幕降临,繁星点点,烟火绽放。在璀璨的烟火下,炊烟显得更加宁静而神秘。它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着乡村的变迁,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春节的欢乐。
乡村炊烟,是对传统的坚守,是对亲情的呼唤,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现象,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一种文化传承。在这袅袅炊烟中,我看到了乡村的质朴与纯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它让我明白,无论走多远,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乡村永远是我的根,是我心灵的归宿。无论在何时、在何地,无论山多高、水多远,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都要回家,回到故乡,看一看老屋的炊烟,看一看故乡的炊烟,炊烟长,故土在,根就在,走再远,都不会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是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