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早晨,和一个年轻朋友聊天,他告诉我刚刚看完50年前的一部老电影,尽管片子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影片朴实真挚,关心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是我们上一代人都曾经对这部作品留下过极为深刻的印象。我的朋友说这部影片的导演谢晋大家很熟悉,另外两位导演颜碧丽和梁廷锋就不太清楚了。我纠正道:“那是梁廷铎,不念梁廷锋。”
中午的时候,我还真找到了这部电影,因为字幕是手写的,再加上年代已久,影像模糊,朋友把“铎”念成“锋”,情有可原。
于是,吃过午饭,我又把那部我们少年时代看过的电影重新看了一遍。也许就是看电影太投入,错过了接一个上海来的电话。等再次打开手机的时候,看到上影厂老制片主任柴益新的公子、制片人柴耿兄弟给我发了一条消息:梁廷铎导演今天中午12:58在家中平安过世了。我一算,梁导演走的时候我正在电脑上看他拍的电影。
我悲痛不已。
梁导演是我们老家南通的乡贤。他1930年出生于南通望族大家庭,祖父曾经是道台,上上下下几辈子都是文化人,当今影视界知名的梁天、顾永菲、梁必欣、王曦梁等,都和他有亲戚关系。1950年年初,梁廷铎从南通学院兽医系肄业,后经南通籍电影人钱千里、顾而已推荐,考入上影,师从桑弧、鲁韧等导演大师,当过10年场记、10年副导演、5年联合导演(其中包括与谢晋导演合作的《磐石湾》等),后来终于熬出头,独立导演了《审椅子》《儿子孙子和种子》《夜明珠》《神奇的剑塔》等胶片电影,尤其是《蓝色档案》,曾经创下过2毛5一张票,铸就上亿票房的奇迹。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梁廷铎的名字在中国影坛是很响亮的。我少年时是铁杆影迷,看完了电影就给导演、编剧或演员瞎写信,倒不是希望他们介绍我拍戏,而是“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跟他们讨教或交流影片中的相关情节,也会写一些影评文章。我母亲笑我说是没事儿找事儿,南通人叫“寻雀斑”。我曾斗胆给梁导演写信,问农村影片《儿子孙子和种子》中的王丹凤老师的妆为什么画得这么浓?不像农村妇女。没想到10天之后我竟收到一封他的回信,洋洋洒洒三张纸,写得密密麻麻。他的字体是斜的,很有特点。除了他特别谦虚地回答说那部电影因为各种原因,有它的局限性,化妆时想把人物搞得美一些,结果有点弄巧成拙了。谢晋导演也曾经严肃地指出过。除此之外,他还详细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南通的寺街2号大院是他家旧居,老父亲老母亲依然健在……
接到那封信,我特别感动。没想到,一位知名的导演,竟然会如此诚恳谦逊且热忱地给我这么一个在文工团当学员的愣头青回复,而且那是我作为影迷,第一次收到电影人的信。
过了两天正好是新年,我专门买了南通特产脆饼麻糕去寺街看望梁家爷爷梁家奶奶。两位老人很客气,事后还写信告诉了儿子。梁导很快又给我来信,还专门附上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南通读专科时所摄,一张是剧组合影。我在密密麻麻的人头中找了半天,才在最后一排右上角发现了他的身影。按说他和谢晋是联合导演,并非执行导演或副导演,不在主位,也起码应该在前排吧,但上影的人都说,这就是梁廷铎,一个一辈子都极为低调的人。
谢晋导演曾经说,梁廷铎绝对是个好人,特别特别的好人。张瑞芳老师当过梁导演剧组的艺术顾问,她说,你们南通的阿梁啊,是个“烂好人”,但因为他正派又厚道,所以我们上影老老小小,无论“左中右”都喜欢他。
我到上影厂工作后,梁导演从来没有找过我,他就怕给我添任何麻烦。我请他参加活动,他会悄悄对我说:“我就不去了,我没有什么作品,我去走红毯,别人还以为是你开后门的。你当副总裁不容易,不给你惹事情。”
2019年,梁导演90虚岁,他破例答应了我的邀请,带着老伴出席了生日宴,石晓华导演、鲍芝芳导演、沙洁导演以及和他合作过的梁波罗、向梅老师等也在邀请之列。结账时,他悄悄要去买单,说你虽然是中影股份的总经理,但也不能用公家的钱。我让他放心,不用公款,不花中影的钱。他听了特别欣慰,也很高兴,说争取活到100岁,到时候你一定把大家拢来再聚聚,我请客。
去年,老人家在我和他外甥女王曦梁以及老家街道钱主任的四人小群里说,他摔了一跤,骨折,但无大碍,也就做了个微创手术。我给他寄了点小吃和营养品,他收到立即就回微信千恩万谢的,弄得我倒反而不好意思了。今年春节,我们还互通微信呢!谁知道就是因为那一跤,梁导演的身体情况开始衰退了。刚才王曦梁小妹告诉我,梁导演思路一直很清楚,也没有长久卧床,今天中午走得很平静。
我想,这就叫好人有好报吧!
如今,千年寺街依然还在,那里有梁导演童年和少年的足迹。
江平写于2025年3月16日傍晚(作者系南通籍一级导演,现任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