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南通新闻

通大学生录制的思政课荣获全省唯一特等奖——

学生主讲 思政课焕发新活力

“研究思政课让我爱上南通”

近日,一堂由通大学生录制的思政课公开课《追随总书记脚步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从全国高校作品中脱颖而出,在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评选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是此次活动中唯一获特等奖的江苏省院校。这堂思政课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对未来高校提升思政课内容质量有何借鉴意义?连日来,记者走进通大校园,进行深入了解。

当记者见到参与录制思政课《追随总书记脚步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大学生马欣宇时,她刚刚下课。

“这个视频是去年9月份录制的,我记得去了南通博物苑、大生纱厂和滨江公园三个地点。我和卢志超、余苏澄、张颖三名同学一起完成的这次授课。其中,我和卢志超、余苏澄出镜讲课,而张颖因为大学学的是编导,所以负责脚本以及拍摄、剪辑。”

在这堂视频思政课中,三名大学生以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的足迹为指引,在南通博物苑、大生纱厂、滨江公园三个授课现场,回顾了以张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瞩目成就,同时也揭示了由于阶级局限性,张謇的实业救国理想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

回想起半年前的拍摄经历,马欣宇觉得犹在眼前。她说:“大学生讲思政课,这种实践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概念,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得更加扎实。”她表示,自己是山东潍坊人,大学本科就读于南京。但现在,她对南通的了解比对潍坊和南京都多。“通过备课、调整脚本,我从课本中了解南通,在实践中观察南通。通过这门思政课,我了解了关于张謇的故事,也喜欢上了南通这个城市。”

马欣宇说:“我希望未来在思政教育上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人参与激发思政热情

此次出镜的三名同学中,马欣宇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卢志超是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余苏澄是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

主讲人为何这样设置?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卫海表示:“这堂课也是面向全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项课程,不仅仅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学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激发各个学院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的录制中来。我认为,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

据张卫海介绍,在南通大学的各类思政课上,除了播放视频外,老师还会给学生抛出一些话题作为讨论思考题,结合一些教学环节,让思政课有吸引力、有意义、有深度。

他说:“类似此次获奖的视频,南通大学思政课上还有不少。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讲团’的不少成员就录制了类似视频。”据了解,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们正计划前往海安市雅周镇东夏村进行宣讲。

思政育人持续提质增效

创新思政课教学与叙事方式,担起思政教育主体责任;挖掘校本素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健全育人生态,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近年来,南通大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擦亮思政课育人“底色”。

“让学生讲述思政课,是实践教学环节补充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张卫海认为,打破传统模式,拓宽空间维度,运用专题式、案例式或体验式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是南通大学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有益探索。

作为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的牵头学校,南通大学特别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围绕地方特色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打造适应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平台载体及教学案例中已经探索多年。

张卫海表示,此次获奖也为他们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难题的方向提供信心:即立足地方实际,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时重要讲话精神、张謇企业家精神、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等地方思政资源,形成“一体化课堂、一体化师资、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机制、一体化成果”协同发力的大思政育人一体化模式。他说:“希望这一育人模式能有效解决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的内容不衔接、场域不贯通、环节不畅通、亲和力不足、形式不丰富问题,促进思政育人工作的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沈樑

2025-03-18 “研究思政课让我爱上南通” 通大学生录制的思政课荣获全省唯一特等奖——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2145.html 1 3 学生主讲 思政课焕发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