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夜明珠

渐行渐远阚家庵

◎阚新华 羌松延

在南通城东北的十里八乡,上了年岁的人都知道有个阚家庵的街市。他们在那里或是挑过年货、或是逛过庙会、或是坐过轮船、或是打过牙祭……对于老一辈人而言,阚家庵是记忆中温暖的港湾,睡梦里幽幽的乡愁。

阚家庵的得名,与阚氏家族的迁徙和发展息息相关。“阚”属冷姓,据传阚氏祖先就是率领九黎部落与炎、黄二帝大战涿鹿的那位战神蚩尤。因此,阚氏后人常常自称为“黎民百姓”,而不是“炎黄子孙”。

据传,阚氏家族早年因避战祸而背井离乡,辗转至此。其时,在胡逗洲北缘这片荒芜之地,阚氏祖先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开垦农田、建造屋舍,逐渐在此扎根。随着人丁日益兴旺,为了寄托精神信仰,凝聚家族力量,阚氏族人在聚居地的中心位置,精心修建了一座庵堂。此后,庵堂不仅是阚氏家族虔诚祈福的圣地,更吸引了周边众多百姓前来,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久而久之,“阚家庵”之名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这片土地的专属标识。

往昔的阚家庵与古老的运盐河有着不解之缘。它南连新地(兴仁镇旧称),东接西亭,北靠陈家酒店(四安镇旧称),与南通城相距二十里。古运盐河自城蜿蜒向东北,由阚家庵拐弯往东依次奔西亭、金沙、余西,直至吕四海边;北经陈家酒店到石港、岔河等地;南有小河连通新地。阚家庵由此成为古运盐河上举足轻重的水运枢纽。

除货运外,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创办的大达小轮公司开通经阚家庵、西亭等地至吕四的客运航线,阚家庵成为南通内河最早的客运站点之一。《二十年来之南通》收录的大达公司三条航线价目表中,有两条经过阚庵。宣统《通州水陆道里详图》上,阚家庵标有“轮埠”二字。张謇曾在宣统二年(1910)“祭金沙、西亭墓。泊舟庵上宿”。由此可见阚家庵在近代南通水运交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轮船客运的几十年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庵东毛炳侯跟着小火轮、沿着河岸搳虎跳儿(方言,即翻筋斗)、竖牛桩子(即倒立)的场景。他身后总是尾随着一群看热闹的孩童。毛炳侯是一个缺衣少食的光棍,为人憨厚老实,不善营生,家徒四壁,而又羞于讨要,更不愿去干偷鸡摸狗的勾当,所以靠着年轻力壮硬着头皮去表演类似杂技功夫一类的把戏,以期博个彩,混几个铜板换口饭吃。“表演”一般隔三差五从阚家庵码头开始,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跟着轮船一路向前,直至筋疲力尽。而每到这时,汽船上的人或多或少会赏给一两枚铜板,毛炳侯也就凭此半饥半饱地熬着时光。虽已无法考证其生卒年月,但他“搳虎跳儿”追轮船的表演却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数十年过去了,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民国时期,阚家庵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繁荣时,东西街道有七八十家店面。如严万泰、陶永记、王义泰、周祥泰等年货店,裕康、益丰、西福源、正大济等花行。另外,张森、刘培的肉铺和点心店,以及姚双木行、陶啸表金货店、耿一宽茶社、冯家纸张店,还有茶食店、豆腐店、剪头店、成衣店、铁匠店、铜匠店、石灰房、中药房、客栈、粮行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过怡红院、大烟馆。小镇虽小,却始终追随着南通城的脚步前进:1906年开办阚庵洋学堂,1925年创办“庵镇阅报社”,1927年就有市民大会,20世纪40年代开设“丁氏照相”……无不给小镇带来一股清新的现代风气。

阚家庵的特色小吃至今仍为老人们津津乐道。这里的麻饼、雪枣口感丰富,酒馆里的牛汤锅巴更是贩夫走卒、撑船拉纤人的最爱:不用几个铜板,倚着柜台,叫上半斤米酒,就着一海碗热气腾腾的牛汤锅巴,吃得满面红光,半天的劳作疲惫瞬间烟消云散。有的还要凑着店里银光闪闪的水烟台,咕嘟咕嘟吸上两口,过一把吊足了半天的烟瘾。这才是底层劳动者们最悠闲、最满足的短暂时光。在囊中羞涩的人们看来,花露烧和牛肉不吃也罢,小镇的牛汤锅巴是万万不容错过的:既能佐酒,又能当饭;既是荤味(牛肉汤),又有蔬菜(香菜和青椒盖浇);既口味鲜美,又价格亲民。这实在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佳肴美馔!

牛行经济在阚家庵的繁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耕牛交易是小镇的一道风景。牛行里,哞哞叫声此起彼伏;经纪人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观察牛的牙齿、肌肉、骨骼,就能判断其年龄、体力和健康状况;农户们则满怀期待地介绍自家耕牛的优点。双方你来我往,讨价还价。

然而,阚家庵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却在战争中消弭殆尽。1938年秋,日寇的铁蹄踏破了这里的平静与繁荣,阚家庵小学、老观音堂和一些民房被无情地烧毁。此后,日伪占驻阚家庵,修筑碉堡,残害百姓,阚家庵往昔的欢声笑语被无尽的悲伤取代。

1948年农历三月三十,更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女共产党员徐桂芳与革命群众赵金保等18人,不幸被还乡团与投靠国民党的羌九部杀害,连同徐桂芳肚中快要诞生的婴儿,酿成著名的“十八个半”惨案。而今,矗立在洋兴公路西侧的“阚家庵惨案纪念碑”,时刻警示着后人:和平不易,勿忘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阚家庵虽从战火的劫难中渐渐苏醒,却元气大伤,辉煌不再。由于政权更迭,区域调整,这里成为兴仁、兴东、横港、四安、垦南五个乡镇的交界处。阚庵街则成为一个街道居委会,隶属于四安镇。因地处几不管地带,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黑市粮油交易场所。1960年竣工的新通吕运河舍弃了阚家庵、西亭等北路河道,缩短了通吕两地水路距离,而经过阚家庵的航运则繁荣不再。1970年前后,团结河分期施工,阚庵及其西南河道进一步被边缘化。随着1970年阚家庵往来客轮停运,曾经繁华的河道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街道上的店铺纷纷关门,集市也变得冷冷清清。现在,由于人口减少,阚庵街道居委会已降级为酒店居委会的一个居民小组。

阚家庵,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承受了岁月的磨难。如今的它虽已渐行渐远,但令人欣喜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从未被命运击倒,他们继承了先辈诚实勤奋、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行,在各地、各领域披荆斩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从这里走出了著名院士严志达、共和国将军严尔益、南通市委原书记刘光、古典学大家王焕生、知名企业家姜煜峰、省劳模何灿华……他们都带着阚庵印记,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并成为家乡的骄傲。如今,阚家庵乡村建设方兴未艾,成效斐然:“通达动力科技”早已上市,“问木堂”文人家具享誉业界,“安和”食品获评“省优”,经典苏式园林“问园”惊艳世人,红木与“柞榛”家具传承经典……

阚家庵,这个曾经充满故事和酒的地方,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必将孕育出新的馥郁芬芳!

2025-03-18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2196.html 1 3 渐行渐远阚家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