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外公,听说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真是辛苦了……”15日上午,如皋某村委会二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见证下,来自如皋市委政法委、公安、检察、教育、妇联等10个部门的代表围坐一堂。面对一场抚养权执行困局,如皋法院首次在执行阶段引入听证机制,联动10个职能部门共商解决方案。
听证会伊始,执行法官通过讲述展示案件时间轴。从2020年法院判决母亲抚养孩子,到2024年调解确认父亲抚养权,再到外公外婆因女儿服刑拒绝交付孩子,矛盾症结点被精准定位。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的最有利原则,我们需要重点评估三个维度:生活环境延续性、教育衔接可行性和情感依赖调整空间。”执行法官的陈述引发热议。教育局代表提出:“抚养权变更后,孩子需到父亲所在镇区入学,相关资料要准备起来。”妇联工作人员则提出:“母亲服刑还有一段时间,父亲的就业情况比较稳定,但孩子与外祖父母相处时间长,立即变更抚养权,孩子是否会出现分离焦虑?”
听证会特别设置“儿童观察环节”。少年审判庭“法官妈妈”发现,近6岁的乐乐(化名)摆弄奥特曼卡片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而每当“法官妈妈”问及乐乐是否想念爸爸、爸爸有没有给你买衣服玩具等话题时,他总会望向外公,这说明孩子对现有抚养环境有依赖。“该细节被纳入《未成年人权益影响评估报告》,成为后续执行的重要依据。”如皋法院执行局局长常雪萍介绍。
“乐乐父亲只负责生,从不负责养,我们含辛茹苦把孩子带大,凭什么交出去!”虽然乐乐外公态度坚决,但检察官还是向他介绍了抗拒执行将会受到罚款拘留惩戒,情形严重的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民警从“乐乐户口还在父亲这边,未成年子女户口迁移需要得到父母双方的同意”的角度进行引导。民政局则结合孩子后续需要的生活教育费用,分析二老面临的经济压力。多方耐心细致的劝说,让协助执行义务人老黄放下了心理戒备。
这场持续4小时的听证会打破了乐乐的抚养权执行的僵局。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刘罗成介绍,此次听证会建立“听证意见采纳清单”,将对10个部门提出的建议分类落实,还将尝试引入“执行观察期”,为亲子关系重建设置过渡时间。
“孩子不是执行标的物,我们要用司法的温度融化亲情的坚冰。”一名如皋市人大代表在听证总结时感慨。
通讯员贾俊辉 记者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