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到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记者徐培钦 顾欣 杨镇潇
“国宝归鸿 聚首江海”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正在南通美术馆热展。据悉,展览自3月7日开展以来,吸引了来自市内外的近5万名观众前来观展,相关文创产品销售总额超50万元。
本次展览汇集了64件(组)从海外回流的青铜器、10尊中国古代石刻佛教造像以及7尊兽首。其中,圆明园兽首展区作为展览的最大看点,陈列有牛首、虎首、猴首、猪首4尊文物原件,马首、兔首、鼠首3尊仿制件,让观众在近距离欣赏中国古代艺术瑰宝的同时,感受历史文化的深厚魅力。
历史重现眼前
共话文明传承
走进展厅,柔和的红黄配色尽显传统中式韵味,营造出古代宫廷风范。人人置身其中,亲近文物,与历史对话,与文明交流,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技艺。
展览共设四个展厅——“吉金春秋”展厅重点展示了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神面卣(yǒu)、遂公盨(xǔ)、立兔形典尊、倗季凤鸟尊等国家一级文物;“妙相重光”展厅展出了一批山东青州北朝佛像,其中北魏贴金彩绘佛三尊造像为国家一级文物;“山光浮流”展厅则呈现了一场光影视觉盛宴,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盛景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盛世回归”展厅即是整个展览的核心与灵魂,以兽首本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明线,以文物流失和回归的历史背景和价值为暗线,呈现中华古代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向观众展现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王猛表示,开办这一展览不仅是想通过回流文物讲述其背后的故事,更是为了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实现文明共享,以文化传承焕发民族自信,以文明共享育化城市精神。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圆明园兽首真品,跟在电视里看到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特别是真品身上的暗纹、毛发都清晰可见,体现出精湛的制作工艺。”来自常熟的游客王耀东说。
市民蔡拥军观后同样有感而发:“十分震撼,十分珍贵。我之前去圆明园看过,既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让人不禁回望起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而这次展览就通过另一种方式将曾经的辉煌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后人在遇见、传承和弘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同时,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处处皆可打卡
邂逅隐藏彩蛋
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本次展览特别设置了智能讲解和人工讲解服务,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幸运的观众还将得到策展人的亲自导赏。
“很多观众是专门为了兽首而来,但我想说,这次展出的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佛像的艺术价值也非常高,值得细细观赏。”上海祯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展人邵严律介绍道。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便是青铜器中的“重器”。据了解,该文物是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虽其貌不扬,但它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极大推动了中国古史研究。
此外,贴金彩绘佛三尊造像作为佛像展厅的“重头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中间居中为主佛,左右两侧各站一尊佛,呈现出对称美学;历经千年沧桑,佛像身上还保留着原来鲜艳的彩绘和贴金,这也是极为罕见的。“其实在它的背后还雕刻有几十位供养人的形象,他们不仅是佛教雕塑艺术的一部分,更是佛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跟随邵严律的指引,记者还发现了许多“有意为之”且不容忽视的细节。在游览青铜器时,不少观众一定注意到了生僻字的存在,尤其以青铜器“工wú大zǔ矛”为例。“中间这两个生僻字出自器物铭文,字典里也查不到,所以,我们只能采取画字的方式使整体看起来更规整、清楚。”除了画字外,展板上的器物图、“妙相重光”的入口背景图以及“会动的”圆明园历史和自然风光都是手绘而成,凝聚着幕后工作者对传统的致敬、对展览主题的理解。
展览设计的过程也是在传统中创新的过程。该展便运用色彩、构图、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需求紧密相连,创造出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打卡点,解锁看展新姿势。“其中,佛像展内投影在地面的莲花图案可供观众盘腿坐下,打卡身后的点状佛像。第三个展厅,所谓‘过渡厅’,我们用光影效果放大了圆明园《四十景图》,希望大家能够在此多停留片刻。”邵严律补充说。
探索可持续发展
增强城市引力
除了展览策展人之外,邵严律还有一重身份,就是南通人,包括展览的承办方之一上海祯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茆小峰、沈乐都与南通有着不解之缘。其与本地主办单位的惺惺相惜,促成了这次展览顺利在通落地。
“南通美术馆作为南通崭新的文化地标,艺术氛围浓厚,而且它的硬件设备,包括恒温恒湿系统、灯光等非常现代化。综合我们之前的办展经验,这里的设施条件绝对是国内一流了。所以对于这次展览的呈现效果,我非常满意;再加上南通政府部门、美术馆的大力支持,所有事情都得以高效完成。”邵严律由衷表示。
去年,圆明园兽首特展先后在徐州博物馆、澳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跃跃欲试之际,南通美术馆得知上海祯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与保利艺术博物馆洽谈兽首展巡展相关事宜,便主动向其抛出“橄榄枝”,竭力引进这一顶流大展。“南通美术馆自建成开放以来,一直在探索‘学术研究+文化消费’的运营新路径,希望通过一些高质量展览项目的举办,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南通文化艺术中心展览运营部部长任明星介绍道,整个展陈规划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建议,并结合南通美术馆的运营实际,以最具诚意的方式力求为观众呈现一场独特的艺术感官体验。
展览期间,以圆明园兽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印章及社教活动,将那些深藏于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以更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广大观众,多层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事实上,展览的成功举办对南通美术馆和南通观众而言,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次展览是南通美术馆展览收费的首次尝试,当然,收费是我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运营模式,将更多更好的展览带到南通,让南通乃至周边的观众能够不用舟车劳顿就可以看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或媒体报道里的珍贵艺术品。”任明星告诉记者,在这次展览得到良好反响的基础上,后期,南通美术馆还将尝试与更多机构的合作可能性,以期让南通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瑰宝。
本报记者杨镇潇
本报实习生刘明君 周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