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晚晴周刊

岁月沉香 师恩绵长

◎王其康

岁月,如同一条静谧而深邃的河流,悄然无声地在记忆的河床上流淌。

2020年1月11日傍晚,儿孙不远万里,从悉尼回通陪我过年。那天,祖孙三代正兴高采烈地共进晚餐时,我突然接到冯新民兄长电话,说:“陈有清馆长来南通,看望曾经在如东文化馆学习的几位南通知青文学青年,你赶紧来。”陈馆长来南通了,还专程看望我们!二话没说,我丢下儿孙,顶着冬雨,匆匆赶到濠河之滨的酒店。

这是一次跨越47年的重逢,一个值得镌刻于心的夜晚。陈有清老师不顾年老体弱,与我们几个曾在他麾下沐浴文学甘霖的文学青年再度聚首,共话往昔,那份感动与温馨,层层叠叠,铺满了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回溯1973年的那段黄金岁月,如东县的文化天空繁星点点,众多怀揣梦想与激情的插队知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默默播种着文艺的种子。而如东文化馆的陈有清馆长便是那独具慧眼的伯乐,他以一颗宽广而温暖的心,用敏锐的艺术触觉,发现了我们这些在田野间熠熠生辉的“珍珠”。

在他的精心策划与悉心组织下,我们被一一招入文化馆,参与了各具特色的学习班。美术学习班里,沈启鹏、余曾善等在画布上挥洒着青春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文学学习班里,肖正德、冯新民、严青、林启桢、顾广遂与我用文字编织着心中的梦想,让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跳跃;歌舞摄影学习班里,沈佩荣、周小风、陆立信等则用镜头捕捉着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用美妙的乐曲及舞姿,定格了无数动人的画面。

那段时光,我们如同一群渴望飞翔的雏鹰,在陈馆长的引领下,逐渐羽翼丰满,展翅翱翔。他不仅是我们求学路上的导师,更是我们心灵上的引路人。他常常告诫我们:“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的腹地,去感受、去体验。”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田间地头,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真情去描绘生活的斑斓多彩。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47载春秋已逝。那个晚上的重逢,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八十多岁的陈馆长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岁月似乎并未在他的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他依然坚守在创作的最前沿,新作迭出,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与感动。他赠予我的新版《鱼趣》,不仅是深情厚谊,更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璀璨明珠。

七十多岁的肖正德兄长从南通档案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依然致力于南通张謇研究中心的工作,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冯新民兄长从南通作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而不休,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与编辑工作双管齐下,他的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南通文坛的夜空。相形之下,我的人生轨迹几经变迁,从文学到医学,再从医学跨足商界,虽然历经风雨,但总觉得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愧对了陈馆长的悉心栽培。

每当回想起那段在文化馆学习的日子,我都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我们怀揣着梦想,用文字描绘未来、用艺术点缀生活,那份纯真与执着至今仍让我感动不已。

日子过得真快。如今,陈馆长已离开我们一周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谆谆教诲,却如同永不褪色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是真正的师者。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要坚守内心的纯净与执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往往容易被名利所迷惑,忘记了初心与梦想。每当我想起陈馆长和那些在文化馆学习的日子,我都会提醒自己:要坚守内心的那份纯净与执着,要用心去生活、去创作。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2025-03-25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2917.html 1 3 岁月沉香 师恩绵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