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保健品和药品常常披上“科学外衣”,大肆渲染“功效”,制造营销骗局,对老年人非常有吸引力。虚假保健品和药品经常伪造权威认证,利用老年人对机构和专家的信任,让其放松警惕。
除了骗术升级外,老年人轻信虚假保健品和药品,还与自身情况分不开。
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于慢性疾病都十分焦虑。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老年人逐渐产生无力感,急切渴望找到一种能改善病情的“速效方案”,虚假保健品和药品就是抓住了这一心理诉求,打着“根治”“快速见效”的旗号,迎合了老年人的期盼。
同时,老年人对于药品信息存在认知盲区,不了解药品正规标识。比如虚假保健品外包装上常常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还有“院士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字眼,东拼西凑了一堆“科学名词”,让老年人眼花缭乱。
“亲情营销”也正在攻破一些老年人的防线。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销售者敏锐捕捉到老年人子女陪伴不足、社交圈子狭窄的现状,抓住他们内心渴望情感关怀的心理,大打“亲情营销”牌,获取老人信任。子女也要从自身找原因,多多陪伴关注。
专家认为,对老年人的慢性病治疗,不管是医生还是家庭,一定要有足够耐心,提供足够关怀,否则就会让骗子钻了老年人情感缺失的空子。有的医生看病之余,会对老年患者的家庭支持情况和心理进行调研了解,重视医学人文,因为有时老年人来看病,更多的是心理诉求。
如何帮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和药品骗局?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纯靠反诈宣传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掌握辨识虚假保健品和药品的技能。业内人士提醒,可把握“三看”原则。
一看“国药准字”与追溯码。“国药准字”是正规药品的身份标识,如同药品“身份证”,其格式为“国药准字H(Z、S)+四位年号+四位顺序号”,其中H代表化学药,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保健品则需有“蓝帽子”标志以及“国食健注G+四位年号+四位顺序号”。以上均可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中国药品监管”App、支付宝、微信“扫一扫”功能等查验产品真伪,而假药常使用废止批准文号或假批准文号。
二看药品外包装和药品外观。合格药品包装外观颜色纯正、印刷精美、字迹清晰,合格药品片剂颜色均匀、表面光滑,片上所压字体深浅一致、清晰,无花斑、裂片、潮解等问题;而假药包装质地较差,外观颜色不纯正,字体和图案印刷粗糙;假药片剂多颜色不均匀,有花斑,糖衣存在褪色露底、开裂等现象;假药剂会出现沉淀、结晶、变色,或有絮状物等;颗粒剂黏结成块,不易溶解;膏剂失水、发霉或有败油气味。
三看生产批号和有效期。合格药品的包装上有激光打印的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三者缺一不可;而假药常有缺项或使用油印粘贴的批号和日期。
心理健康也很重要,老年人应正视衰老的事实,有些所谓的“病”其实是自然衰老的表现,不必过度焦虑。专家建议,要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区或正规医院组织的公益科普讲座、义诊,家人也应协助老年人整理病历、检查单和药品,不要忽略沟通的作用,这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焦虑,减少对虚假保健品的依赖。
此外,老年人不要忽视保健品和药品同时服用的潜在风险。两者会有成分冲突与疗效干扰。比如颇受老年人欢迎的鱼油,有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保健功效,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般会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两者同时服用就有可能放大出血风险。
那到底可不可以吃、需不需要分开吃?专家建议,此时就要到老年医学科或药师门诊进行多重用药管理,对照正在吃的保健品和药品的外包装,由医师或药师帮忙优化治疗方案。
◎窦瀚洋
这几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药品诈骗呈现新形式。以前看电视广告打热线电话下单,现在用手机看直播、刷朋友圈,动动手指头就能下单,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