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周刊

鉴真六次东渡两次经过南通狼山

◆鉴真东渡六次,终成宏愿

◎王辉元

近期我到海南三亚旅游,去了一个大多数人不太关注的景点“崖州故城”,却有意外收获。崖州曾是中国最南端的州郡古城,“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之所”。1954年,崖县人民政府机关从崖城搬至三亚镇。现在,崖州古城属于三亚市崖州区。景区内的崖城学宫也称崖城孔庙,是中国最南端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三亚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参观崖城学宫,两侧耳房内正在展陈“崖州历史文化专题展”,有“孔子圣迹图展”“鉴真高僧生平事迹展”“古崖州历史名宦名贤简介”等,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特别仔细参观了“鉴真高僧生平事迹展”,了解到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的经历,深为鉴真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而敬佩。内心也一下子拉近了南通和三亚的距离,因为鉴真第五次东渡目标是日本,途经南通狼山出海,却漂到了海南岛最南端!

鉴真,生于688年,卒于763年,俗姓淳于,广陵江阳县(在今江苏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20岁时游学洛阳、长安,寻问名师,研习三藏佛法,精于律藏,兼通医药、建筑、雕塑、书画等知识和技艺。鉴真27岁回到扬州大明寺,兴戒坛、建寺舍、造佛像,讲法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精进修持二十多年,55岁当上大明寺主持,成为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日本僧人真人元开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表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历史事件。唐天宝元年,日本遣唐使学问僧荣睿、普照慕名到扬州大明寺,请求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因唐代航海技术还很落后,前往日本的途中极其危险,“百无一至”。鉴真征求弟子意见后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决意东渡。于是开始在扬州东河既济寺造船,为东渡做准备。

第一次东渡。天宝二年四月,东渡的人员、物资等相关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因一弟子诬告僧人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官府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相关僧人。之后官府以事情难弄清,虽然人员放出,但船被没收、勒令日本僧人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东渡。天宝二年十二月,鉴真及日本僧人等17僧,连同雇佣的手工匠人85人,再次出发。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遭遇风浪而船破。船修好后继续出海,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又触礁。上岸,被送至宁波阿育王寺安顿。之后,绍兴、杭州、湖州、宣城等地的寺院邀请鉴真前去讲律受戒。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第三次东渡。同年,结束了巡回讲法,鉴真回到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绍兴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荣睿“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方能逃离。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

第四次东渡。由于从江浙一带不便出海,鉴真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官方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未能成行。

第五次东渡。748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再次来到扬州,恳请鉴真东渡。鉴真于阴历六月廿六率僧人14人、工匠水手等共35人,从扬州新河乘舟再次东行。至长江口遭遇风浪,在狼山避风。出长江后,为等顺风,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阴历十一月才出海。在东海上,鉴真的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而后停泊在海南岛振州一条入海的江口。鉴真上岸后备受官民礼遇,在海南停留一年有余,先后到达万宁、陵水、海口等地,修造佛殿,开坛讲经,为海南带去了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

鉴真北返,经过广西、广东、江西、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其间,鉴真又经历不少变故和磨难,如荣睿病逝,弟子祥彦坐化,自己双眼也因劳累过度而盲。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东渡。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五日,日本遣唐使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主张派道士去日本,被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十月十九日,鉴真一行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转搭日本遣唐使大船。十一月十六日,船队启程出海;十二月十日,抵达日本秋妻屋浦。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时年,鉴真已66岁。

◆鉴真六次东渡中,

共有两次与南通狼山相关

鉴真东渡,对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鉴真留居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鉴真一行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介绍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对日本的佛学及诸多文化的提高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鉴真在日本设坛,讲律传戒。日本佛教自此有了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创立的唐招提寺和他的弟子为他塑造的鉴真坐像,历经千年,被视作日本的国宝。郭沫若诗赞:“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鉴真东渡六次行动,实际海上航行的是第二、第五和第六次。顺风而行,逆风停泊,失控漂流,面对重重险阻,百折不挠,终成宏愿。鉴真第二次东渡是首次航行,船只触礁损坏,事发地为长江口附近的“狼沟浦”。《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飘浪击,舟破,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大和上在乌蓲草上,余人并在水中。冬寒,风急,甚太辛苦。”那么“狼沟浦”位于何处?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学者对“狼沟浦”的具体位置有些争议,众多学者认为其位于今南通狼山附近。日本学者藤田元春《上代日支交通史的研究》称:“狼沟浦恐在今南通县之南,近狼山,位于扬子江北岸的港口。”同是日本学者的安藤更生则认为“在太仓浏河口附近的浪港”。中国学者中还有观点提出,“狼沟浦”为当今嵊泗县之浪岗山。

唐代长江口呈喇叭状,沙洲淤积频繁,地理名称随河道变迁而变化。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是记录明代以前历史地理大全,虽然其中“南直”章节涉及长江口南北岸的地区并没有“狼沟浦”记录,但惯以“浦”称此类通江河道。通过比对唐代扬州至长江口的航线,唐代长江口江面狭窄,潮汐差大,冬季东北风频发,易形成“恶浪”;当时狼五山尚在长江口江中,山体一方面阻挡水流形成漩涡(如现今龙爪岩附近水下仍有大漩涡),鉴真所乘之船到此失控,导致触礁舟破;另一方面,“沟浦”贯通于狼山周边江面,山体背风侧利于躲避大风;况且这里近岸有江滩,岸滩芦苇等植物丛生,才有可能“众僧俗忍寒立于及腰水中,让鉴真大和尚暂栖于乌蓲草上”。而有些学者提出的其他地点均不符合上述分析的因素,因此断定“狼沟浦”故址在今狼山脚下的江边区域,因“狼山”得名,经得起推敲,符合实际。

鉴真第五次东渡是第二次实际航行。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明日得风,至越州界三塔山。”晋时已有“狼山”之名。这里明确指出地点在狼山,真实可靠。所述“三山”,实指狼五山在江中显现为“三组山”,西边的黄泥山和马鞍山连为一体,狼山和剑山为一组,与江水相隔于东的军山自为一组。因有上次触礁舟破之历,此次鉴真所乘之船因风急浪高而旋转于三山,目的是避风。第二天顺风复出,继续东行。唐代狼山慈航院(今广教寺)已设渡口,南通民间流传鉴真遇险后得到狼山寺庙僧人的帮助一说,尚无史记。但鉴真第五次东渡曾在狼山避风的经历,为公认的史实。

第六次东渡出发点为苏州黄泗浦,遗址位于现今苏州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与南通狼山隔江相望。《沙洲县志》载:“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连续五次失败后,第六次于黄泗浦口启航东渡成功。”张家港市塘桥镇现建有“东渡苑景区”,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鉴真东渡纪念园区。

综上,鉴真六次东渡中共有两次与今南通狼山相关:第二次东渡在狼沟浦(今狼山附近)遇险,第五次东渡在狼山江面避风。两者的地理位置略有差异,但均属南通狼山区域。

南通为纪念这段历史,1995年在狼山地区黄泥山西首龙爪园内,建设了“鉴真东渡纪念塔”“鉴真东渡纪念亭”,标注了南通狼山在“鉴真东渡”这一中日文化交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真人元开(日)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陈金渊《南通成陆》;余继堂《鉴真遇险狼五山》;海南日报《高僧鉴真与海南人的千古奇缘》等,以及三亚崖城学宫、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张家港东渡苑相关内容】

2025-03-26 ◆鉴真东渡六次,终成宏愿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3053.html 1 3 鉴真六次东渡两次经过南通狼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