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南通新闻

花甲老人将收集的老照片用AI技术进行动态化处理——

穿越时光隧道 再现通城旧貌

钻研数字技术 AI再现老南通

扫描二维码观看短视频

市图书馆退休副研究馆员明朗将收集的6张老南通南城门——江山门老照片,用AI技术还原色彩、进行动态化处理,制作成一条《穿越时光 AI再现老南通》的短视频。点击这段视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看到通城旧貌。

“当,滴答滴答……”伴随着钟楼大钟圆润浑厚的钟声,“南通南城门——江山门”一行字出现在屏幕上,这时画外音响起,“曾经的江山门在今天的长桥北面约一百米的地方……”6张江山门老照片动态化徐徐展开。

“这是我将收集的老照片,尝试用AI技术进行动态化处理的首件作品。”昨天,68岁的明朗告诉记者。退休前,他在市图书馆工作了30余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和网络管理工作,以及本地图片、音乐、视频等收集工作,我自己也喜欢摄影、摄像。”明朗说。

老南通城无北门,在北门地点的城墙上,建了一座“北极阁”。其余分为东、西、南三门,其中的南门叫“江山门”。1920年,拆去城墙,仅留下东、西、南3个城门和北极阁。而后,为了便利交通和整顿市容,又将3个城门拆去。

“其中最早的一张照片距今已百余年。”明朗说,老照片中出现了鸿记上海等老南通城商店。还有一张老照片中,人们穿着春装走出城门。视频最后一段是明朗拍摄的南大街新貌。

运用多种软件

历时三天完成

AI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制作这条《穿越时光 AI再现老南通》短视频,我运用了多种软件,历时3天完成。”明朗说,他首先用DeepSeek核查6幅老照片的历史资料,反复求证。

制作中,明朗还运用了Midjourny、可灵AI、即梦AI等软件,将6张老照片还原色彩、进行动态化处理。“这是一百余年前的江山门,这时的城墙未经粉刷,西方人模样的一男一女站在城门前……”明朗介绍,制作视频时,他将第一张老照片中的部分人物渲染了颜色。

“这是九十年前江山门南面的南大街,远处的城墙已经被粉刷……”短视频中出现的第二张老照片,画面左侧是一个挑着担子的人,画面上方出现了海潮浴室的招牌,随着镜头前移,老照片动起来了。

明朗坦言,多种AI软件还在学习、摸索中,还需要花时间好好琢磨。这段视频的画外音是明朗自己配的。值得一提的是,家人对明朗制作《穿越时光 AI再现老南通》短视频很支持,儿子、儿媳还配合他完成了部分工作。

挖掘南通故事

弘扬江海文化

南通,古称通州,别称崇川、崇州、静海、紫琅,自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建城,迄今已有千余年。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滨江临海赋予南通文化浓烈的江风海韵。

“将收集的老照片,用AI技术进行动态化处理制作短视频,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明朗说,挖掘南通故事,弘扬江海文化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这两年,我花费数千元,从孔夫子旧书网购买了一批南通老照片,这些都是创作素材。”

通扬运河,古称邗沟,是贯通江苏省南通、泰州、扬州3市的人工河道。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用以运盐,亦称运盐河、盐河。“盐业的兴盛带来了城市的崛起。”明朗对南通盐业发展史颇感兴趣,正在搜集相关资料。

明朗制作的《穿越时光 AI再现老南通》短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以来,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说,他将收集的不同年代江山门历史照片,用现代的AI技术还原色彩、进行动态化处理,赋予江山门老照片现代审美价值,让老照片焕发了新生。

本报记者尤炼

2025-03-27 钻研数字技术 AI再现老南通 花甲老人将收集的老照片用AI技术进行动态化处理——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203155.html 1 3 穿越时光隧道 再现通城旧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