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南通工业近十年发展巡礼(中)

聚势而兴:澎湃拓海优江新动能

第二节 紧抓叠加机遇,高效能塑造新格局

一、身临重大战略机遇期,满怀自豪感、获得感、负重感

跨进21世纪,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优势,全然凸显。

从2003年南通首次提出接轨上海战略,到2016年省政府批复支持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上海将南通作为唯一的江北城市纳入其“1+6”大都市圈规划;从2018年9月省政府批准通州湾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南通时提出“要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通州湾海港,把通州湾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南通一直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

早在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后,南通加快了沿海前沿地区开发建设。2012年1月,南通建立了南通滨海园区及其管理机构,启动了通州湾建港起步工程。同年12月成立了国有独资的沿海开发公司。

“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更是连跨4个千亿级台阶,以江苏第4、全国第23的位次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随着多重国家战略接踵而至,重大改革发展平台活力竞相迸发。据统计,南通沿海开发自上升到国家和省战略层面11年以来,引进项目资金近万亿元,其中七成来自上海和苏南。在这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内,全市各级领导和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满怀自豪感、获得感、负重感,紧抓机遇,转化机遇,把隆起沿海经济带坚挺脊梁放在重中之重位置。

二、期冀大格局,必抓大项目

2016年10月,南通市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明确要求利用3年时间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两大重点领域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2017年5月,市政府出台了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同时,将吕四港、海门港、通州湾、洋口港整合为一个通州湾港区,实现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有序承载长三角地区重大产能转型升级项目,着力打造沿海万亿级绿色临港产业基地。首先上手的是三大类工业项目:

1.推进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南通的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带着许多赞誉跨进了“十三五”,船舶制造规模约占全国1/10,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规模约占全国1/4。面对全球范围船舶海工产业深度调整的外部环境,南通加快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势互补。通过转型海工及其他业务等方式累计化解造船产能315万吨,将235万吨产能通过减量置换出188万吨产能,用于豪华邮轮、高端船舶制造等,产品结构逐步向中高端迈进。面对传统市场需求不足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南通船舶海工企业紧紧抓住海上风电、FPSO等海工装备市场机遇,承接了大批风电管桩、升压站和23000标箱大型集装箱船、风电安装平台等新订单,拉动产业实现较大幅度回升。2020年全市船舶海工产业销售同比增长40%。

南通船舶海工还初步建成以南通中远川崎、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江苏招商局重工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一批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为支撑,专业设计公司为辅的研发创新体系。

2.打造千亿级国家能源岛碳库和百亿级海上风电产业之都。如东始终坚持项目是第一支撑,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全力护航项目快开工、快见效,壮大发展新动能。2008年10月28日,洋口港实现通航。2011年5月,洋口港迎来首艘LNG货轮。而今,3平方公里的阳光岛上,已集聚了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工程、协鑫汇东LNG接收站和投资超百亿元的华润LNG接收站等4个重大能源项目。

2002年,全国第一个风电特许权项目落户如东小洋口,拉开风电场建设的大幕。如东风电场从零起步,国能集团、中广核、华能集团、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电建、江苏国信、鲁能集团等一批优质风电开发企业相继落户,构筑了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群。至2021年底,如东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83万千瓦,约占全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40%、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3.提前投产通州湾港区开港项目中天绿色精品钢。2020年8月,位于海门港新区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正式开工。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是江苏省落实国家战略重点示范项目,一期一步即将全面投产。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规划钢铁产能2000万吨,项目一期规划产能800万吨,主要生产精品线棒材及高端热轧卷板。海港码头规划建设8个5万吨级海港码头泊位以及30个千吨级内河码头泊位。码头泊位总长度4000余米,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为整个项目的建设生产,提供更快、更充足的“粮草”供应,增添发展“硬核力量”。

除上述三大工程项目外,在规划通州湾江苏集装箱新出海口建设的同时,围绕科学布局沿海新材料产业集群,集中形成全市“3+3+N”产业体系,诸如百万千瓦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总投资约450亿元金光高档生活用纸、总投资约220亿元桐昆聚酯一体化、恒科纺织等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大型特大型项目也是缤纷而至。

三、跨国合作跨江融合:闯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

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成立于2020年5月,由原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一体化融合而成,是江苏省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发的跨国园区,是中国政府与奥地利政府共同建设的生态园区,是由苏、锡、通三市跨江联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也是南通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

近年来,该园区立足原有基础,发挥各方优势,吸取周边园区经验,基本形成了以联钢精密、威派格智慧水务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以通富微电、捷捷微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赛普生物、祁瑞医药为代表的生命健康未来产业的“两主一新”三大特色产业。

2020年以来,作为国家级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融入苏南的桥头堡,该园区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目前共有外资项目63个,总投资42亿美元。全区注册利用外资、实际到账外资增幅均达5%以上。

四、改制改组更新改造:企业必由之路、地方有力抓手

横跨三个世纪、历经127个春秋的江苏大生集团,行稳致远,青春永驻,迄今为止在中国民族史和纺织工业史上绝无仅有。

建成全国首家国产智能化纺纱车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智能化浪潮来袭。大生集团及时捕捉到央企经纬纺机股份有一个列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工信部2013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正在寻求合作方的信息。从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经过两年奋战,投资1.6亿元,全国首家国产智能化纺纱车间于2015年10月24日建成投产,标志着百年大生已成为中国纺织智能制造的先行者,向生产高效化、流程科学化、产品高档化迈开了坚实步伐。目前大生集团正在积极推进智改数转,积极建成“十四五”期间第一个十万锭智慧纺纱工厂。

回购同宗同源的大生三棉。2020年4月7日,央企华润旗下的“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被摘牌,26日正式更名为“南通大生三棉纺织有限公司”。大生三棉是张謇继创办大生一厂、大生二厂后,于1915年在海门投资兴建、1921年开车投产的第三个棉纺织厂。大生三棉与大生集团同宗同源,在阔别17年后正式回归大生系列,圆了南通人一个完整的大生梦。

并购央企旗下三家高支纱企业。2021年大生集团自然人股东所持39.5%的非国有股权全部转为国有股,完成集团股东股权变更登记。9月30日大生集团办领了新的营业执照。2022年5月10日,央企华润环保与大生集团在深圳、南通两地举行3家高支纱企业视频交接仪式。华润环保旗下被收购的3家高支纱企业拥有45万枚纱锭,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化高档高支纱生产基地。企业产品过硬,发展稳健,具有丰富的生产运营经验,享有良好的客户信誉。江苏大生集团把此次收购合作看成是深耕纺织主业,助推南通建设世界级纺织产业先进区的大胆探索。

全市工业企业纷纷仿效大生集团,咬定主业,紧盯市场,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以强势推进技术改造项目为例,2012年以来,工业技改投资增幅始终高于工业投资增幅,2015年高达16.4个百分点。且占比上升,2015年达68.6%,较2012年增长32.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活跃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时期,是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决胜期,也是加快拓海优江的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始终牵住项目建设这个 “牛鼻子”,盯着大项目干,围着大项目转,推动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累计实施省级重点项目134个,项目总数连续五年全省领先。为普及智能化技改,共扶持市区180个技改项目计4.6亿元,创建和实施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省级智能示范车间(工厂)73个。经测算,全市工业应税销售从2016年的0.72万亿增长到2020年的1.2万亿,年均增长13%,为实现全市GDP过万亿扛起大梁。(待续) ·顾德山·

2022-08-10 第二节 紧抓叠加机遇,高效能塑造新格局 ——南通工业近十年发展巡礼(中)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06337.html 1 3 聚势而兴:澎湃拓海优江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