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高温酷暑和疫情汛情诸多考验,西蓝花国家级产业融合项目所在地、如东大豫镇西蓝花产业实现逆势增长,绿色高效技术加快推广,农机农艺融合加快突破,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镇长吴晶介绍,标准化西蓝花基地3万亩已经建成,甘蓝类蔬菜播种面积增至6.25万亩,平均亩产值高达3800元,西蓝花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4.3亿元。甘蓝型蔬菜加工冷冻出口占比约40%,被日本最大的蔬菜进口企业日冷公司定为中国区专供基地。
做优做精 四季有花
走进大豫西蓝花种植基地,当地蔬菜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发展令人欣喜。“这个西蓝花品种形状真漂亮,球形紧实、蕾粒均匀。”前来观摩的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围着如东百姓家庭农场生产的西蓝花啧啧称奇。“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西蓝花高端新品种——‘西兰豹’,不仅产量高,由于外形出众,采购商也愿意出高价收购。”“西兰豹”第四代培育人干方义介绍说,今年春季,他们在农场试种了4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以上,相比常规种植品种增产了30%以上,深受广大农户喜爱。今年秋季,“西兰豹”品种在全镇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多亩,明年计划将推广20000亩。
“大棚乱了四季,蓝花忘了年纪。”吴晶说,被誉为抗癌蔬菜的西蓝花,不仅让人年轻忘龄,更实现一年四季均衡上市。目前,西蓝花基地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全程可追溯,全镇建有智能温室大棚26个,温室面积150亩,蔬菜保鲜库30家,总容积达4.3万立方米。
针对常规大宗产品、同质化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供大于求、菜价低迷的问题,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成为大豫不二之选。吴晶介绍,根据大豫镇沙壤土质以及气候、水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西蓝花特色优势产品,把特色转化为价值、锻造成优势、培育出品牌,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西蓝花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形成 “1+N”蔬菜产品结构。围绕甘蓝类蔬菜,该镇以1家万亩标准化原料生产示范基地、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散中心为主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
延伸链条 产业融合
8月13日一大早,汇泰生态农业公司,一派繁忙的景象,一筐筐西蓝花装上物流车,运往深圳、南昌等各大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我们采用‘公司+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4000多亩,销售量10000多吨。”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配套了2座保鲜库,同时还为东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西蓝花、菠菜等加工半成品,年加工2200吨,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国家西蓝花产业融合项目彰显杠杆效应,联合体项目总投资421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1000万元,自筹资金3210元。吴晶说,项目由大豫镇西蓝花种植产业联合体、绿海冷冻、荣凯农科参与建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东海蔬菜种植合作社通过国家GAP绿色基地认证,东海牌西蓝花荣获第五届江苏省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畅销产品奖”。农场基地面积5000亩,外围辐射面积达20000多亩,为公司提供优质货源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培育绿色蔬菜产业,必须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根本途径,把加工、流通、休闲观光作为产业融合的重点,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市乡村振兴局专职副局长平根表示,聚焦蔬菜产地“最先一公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企建设产地田头预冷、分拣包装、冷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探索仓储保鲜社会化服务模式,努力降低蔬菜田头和流通过程损耗,推动绿色蔬菜产业与美丽田园乡村相结合,开发观景、尝鲜、体验、度假等乡村休闲游产品,挖掘绿色蔬菜产业文旅、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大豫一马当先,各地可资借鉴。
完善新模式 打好“组合拳”
创新农户、合作社、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为种采收、仓储、冷链物流、深度加工、交易集散等提供全程式、一条龙、专业化服务。大豫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好产业政策“组合拳”,构建了“设施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高标准蔬菜基地+美丽菜园”为主体的绿色蔬菜产业全域推进模式。
依托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大豫新建冷库20000立方米,改造研发中心500平方米以及新建加工包装车间500平方米,建有装卸区、保鲜库、粗加工生产线等配套设施。副镇长王鹏说,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8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6个智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点,15个益农信息社全面建成。规模农业基地化、基地农业景观化、景观农业创意化,该镇正从卖产品,向卖产品与卖风景、卖体验、卖休闲并重转变。
南通绿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南通绿海冷冻产业联合体”,推行“公司+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40多家家庭农场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辐射面积超20000亩,带动农户5000余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正在深化,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格局初成。
·周超 施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