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披上新衣,美丽庭院花香满径,采摘园里热闹非凡……随着上月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0岁的张苏明对村子的喜爱又加深了几分。
近年来,如皋因地制宜,把特色田园建设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全面放大“江海绿韵,如意田园”特色品牌,先后打造出12个极具如皋生产、生活、生态特色的省市级田园乡村。
擦亮花木盆景金字招牌
修枝、换土、施肥、换盆,立秋过后,王俊生便在家中盆景种植园忙个不停。“家里祖祖辈辈种盆景,我接手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王俊生笑言,伺候盆景就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像王俊生这样以盆景种植谋生的家庭,在顾庄社区有160余户,“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已成为当地“一村一品”最鲜明的产业特色。这个从北宋时期就开始培育景观盆景的村庄,花木种植面积近3000亩,村人均年纯收入4万余元。
如何借力特色产业扮绿特色田园?如皋在规划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之初,便把花木盆景产业作为特色,加以引导培植,让花木盆景的金字招牌在更多乡村擦亮。从年花木产业交易额达60亿元、拥有如皋花木交易量最大社区的大明社区大镠马,到全村草坪种植面积3000多亩、被誉为“中国草坪第一村”的钱长村夏家庄,再到年产小苗1亿株的田王村王家庄……一个个以特色苗木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正在如皋田野上不断涌现。
荷花鼓起荷包串起产业
每年7月至8月,是平园池村的旅游旺季。短短几年,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农业村,迅速崛起为远近闻名的省级特色田园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平园池村是如何做到的?“坚持绿色生态发展,让荷花鼓起荷包。”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介绍,这几年,全村依托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以荷花、菊花、蓝莓等特色种植发展第一产业,以第一产业带动二产、三产,用“一根荷藕”串联起四季产业。
丁文华是土生土长的平园池人,自从村里搞起特色生态种植后,他便开始了忙碌的就业路——在玫瑰花园内摘玫瑰、在蓝莓园里采蓝莓、在藕池园里为游客划船、荷花花期过后帮忙挖藕……在丁文华看来,一年四季虽是行程满满,却也干劲满满。以荷花产业带动村民就业致富,这是平园池村藕池庄产业发展的一条特色路径。去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立足生态发展奋力掘金的还有磨头镇丁冒村,走的是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蔬菜产业之路。
走进位于丁冒村的金旺家庭农场,不同种类的特色蔬菜长势喜人。农场主王小龙脸上写满自豪,去年,农场年收益已有200多万元。
“投入1728万元,实施32个项目,全力打造‘蔬菜明星村’。”丁冒村党总支书记顾平介绍。
诗意田园留住浓浓乡愁
今年夏天,在苏州读三年级的周晓晨过了一个别样的暑假。这个从小在苏州城长大的孩子,第一次走进田间地头,认识了芋头、水稻、知了,在父母的故乡长江镇田王村来了次乡野实践。
晓晨的爸爸感慨,家乡这几年变化非常大,但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又有些东西毫未改变。田王村在推进田园乡村建设中,对村内古建筑、古文化的修缮和维护,让他大为感动。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强经济的同时,更要留住田园诗意,给乡愁安放之所。“我们对村内特色历史建筑进行翻新,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挖潜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新时代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让乡土文化在当代空间延续发展。”田王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桐说。
围绕“特”字做文章,如皋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上还做了很多大胆尝试。如依托红色文化基底,推进江安镇周庄社区、六团村、鄂埭村进行“抱团式”发展,打造“赤岸人家,三红新村”。挖掘朱家桥村三里楼子“富硒米当家,茶干乾隆夸;黄酒长寿茶,鱼圆鲜嫩滑”的资源优势,推动村庄投入1292万元,开发22个项目。
产业兴、生态美、乡愁浓,如皋以点带面,持续掀起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高潮。
本报记者 陈嘉仪 本报通讯员 蔡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