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晔 唐佳美
1733.8亩高标准农田,如绿毯般铺展天际。走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海安雅周稻麦科技示范基地,尚品谷物合作社新农人、原福州电视台记者韩瑜梅正熟练操作无人机,喷洒“碧护”等生态制剂……雅周镇鸭湾村等地,10年前“小、散、乱、低”的零散田块,早已悄然变身“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沟相通、渠相连”的农家乐园,秋稻成熟、丰收在望,美景次第呈现。
10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在广袤的江海大地有效衔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龙头,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试点,创建全国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示范区。人均耕地仅0.83亩的南通乡村,按照南通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地级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全面开启一家一户小农业迈向现代化大农业的新征程,用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两藏战略”,夯实“大国粮仓”,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田园新景。
敢为人先,率先出台地方标准
“猪粮安天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十三五”以后南通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结构变化深入分析后,作出的科学决策。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以规模化加快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向现代大农业生产转变,从原料基地向产业基地转变,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势在必行。“十三五”期间,南通新建高标准农田234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80%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经营占比达到50%以上。
(下转A3版)
乡村振兴,描绘田园新景
(上接A1版)随着耕地质量的提高,机械作业更加方便,降低耕种成本约40元/亩,提高粮食产量约100公斤/亩。“十四五”期间,南通将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不断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地级市建设高标准农田,并无标准可循。早在2016年,南通就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级市建设标准,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提出了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达标、生产方式先进、村庄环境整洁、农业服务设施健全、土地连片集约经营、产出效益较高、建后管护到位等十项工程,并明确了43条要求、80多个具体指标。
这些标准涵盖了农田建设的各个方面,兼顾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强。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说,与国家高标准农田通则和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相比,南通地方标准内容更宽泛,指标更具体,有效指导了海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
面积3100亩、总投资2450万元的海安洋蛮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就是力争“十项全能”的农田升级版。该项目区新建泵站7座,新建防渗明渠暗渠8024米,硬质机耕路12127米,稻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建设前,将所有土地流转到村,统一规划建设;建设中,先实施土地平整,后配套基础设施,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利用无缝对接。同时,建设智慧管控中心,实现农田智能化控制与管理;鼓励引导规模经营,示范区2100亩土地经营权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包,龙头企业季和米业以1200元/亩的价格中标经营。
创新模式,实现高效规模经营
在现有664.41万亩耕地上,南通常年粮食种植面积达803万亩,年总产量34亿公斤,成为江苏首批稻麦周年轮作“吨粮市”,已连续12年保持“超吨粮”水平。如皋获农业农村部颁发“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海安、海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省市级复核,加入示范市行列,如东、启东、通州创建全面完成,在南通市稻麦主产地全面实现“机器换人”、持续夯实“大国粮仓”的背后,是新型农场主力军的默默支撑。
“10年,项目区的土地规模经营比例从过去不足20%,提升到56.4%,平均流转规模300亩。同时积极建设新型合作农场,总数达到156个,经营面积8万多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敢介绍,“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规模畜禽、休闲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南通还培育了‘苏·皋长寿’等14个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了5家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9家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没有集体创办‘隆升和’新型合作农场,就没有稻麦机械化规模轮作!”26日,走进启东东兴镇村新型合作农场,党总支书记施健介绍,该农场运作一年多,取得粮食生产机械化、集体经济规模化、农业收入扩大化三重效应,去年村集体收入增加20万元。施健说:“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建立起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平台,以种植大户为单元的新型合作农场,对标现代农业企业,实现了高效规模经营。”
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介绍,10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启东致力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区域耕地除边隙地、房前屋后外,全部集中流转,建立起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平台,以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单元,以家庭合作农场为纽带,以现代农业企业为引领的高效规模经营新模式。
10年,家庭农场蓬勃发展。南通目前4292家家庭农场取样调查表明,种养结合类农场年经营总收入平均为321.6万元,90.7%以上来自农产品的销售,50%的家庭农场有休闲观光农业收入,平均为38.6万元。农场土地流转平均价格每亩910元,成为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的助推器。
系统集成,振兴指数全面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侧重于农田基础设施,更要“用养结合”,利用农田资源,坚持开放式建设,系统化集成,叠加生态、智慧、美丽等元素,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10年,作为江苏唯一的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德政工程,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紧紧围绕农业规模经营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需要稳步推进。
“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有机融合。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率先从高标田起步。2020年省首家无人农机示范基地落户该村,基地面积约400亩,辐射面积800至1500亩,开展智能化装备的展示、推荐、实验、示范以及农机手培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装备在这里深度融合,盛放智慧之花。围绕耕、种、收、管四大机械化作业环节,引进智能拖拉机及配套旋耕播种开沟一体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基地和辐射区年减少用工成本8万元,亩均增产82公斤,实现增效21万元。通州还大力培植“农商+电商”新模式促进村民增收,持续发展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田园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积累更多经验。
“我们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农田设施建设、不过多考虑交通出行和村庄环境美化的做法。”陈敢介绍,随着建设和投入标准的同步提高,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兼顾“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特色田园乡村30个、美丽宜居村庄154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83个,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通过有偿调剂使用,实现了资金下乡,资源进城。南通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金海介绍,“十三五”以来,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和耕地占补项目融合建设,将市区到县区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费用标准从1万元/亩提高到28万元/亩,推动城市耕地和土地出让金向农业农村流动,增加耕地占补平衡面积2.65万亩,拨付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费用5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