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自动喂料,排泄物变沼气并网发电,流转土地消化有机肥——

通州养猪革命带来生态新气象

近日,记者在距离通州区东社镇景祥养殖场50米的地方,看到一片“莲叶何田田”的美丽景色。农场主屈文忠说:“这整片莲藕田用的全是养殖场的有机肥,一粒化肥也没用过。”清新的空气,再加上占地100多亩的莲藕田让人宛如身处世外桃源。

近年来,通州区坚持以生态理念推进生猪养殖业实现绿色发展,以环保意识推动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激励引导、加强监管上一齐发力,确保生猪养殖业绿色、全面、协调发展。

景祥养殖场每年生猪出栏量在1.4至1.5万头,是通州最大的生猪规模养殖场之一。在毗邻养殖场生产区的办公生活区域,记者在视频监控上看到一圈圈肥猪在悠然吃料、休闲,整个区域几乎闻不到异味。景祥养殖场实行标准化封闭式饲养,养殖设施自动化程度较高。屈文忠指着养殖场外的两个超大罐体介绍,那是全自动料塔,在场内还有好多分料塔。每次喂食工人只需点击按钮,饲料就会通过管道自动送至食槽内。猪粪猪尿等粪污则通过自动刮粪板统一收集、通过地下暗道集中处理。

养殖污染治理,“源头”减排是先决条件。近年来通州区规模猪场普遍在猪饮水装备上进行升级改造,淘汰原先实际水利用量不足50%的鸭嘴式饮水器,用碗式饮水器取而代之,从源头上减少污水生成量。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站长钱志锋介绍,“我们还提倡养殖场实行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改变原先使用高能量、高蛋白饲料养猪模式,通过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追求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粮,从源头上减少氮排放。”

终端治理、变废为宝,是养殖污染治理的关键。目前通州生猪规模养殖场普遍使用“干清粪+干湿分离”猪粪处理工艺,经干湿分离机处理好的干粪堆积发酵,形成固态有机肥。剩下的粪水、猪尿等通过地下排污管进入黑膜沼气池发酵。

“不要小瞧这个工艺,它除了解决养殖场粪污问题,还让我每年多了近百万元的收益。”屈文忠介绍,粪液经过黑膜沼气池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养殖场每年可通过沼气发电三四十万千瓦时。以国家电网收购价每千瓦时0.646元算,一年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发酵后的沼液以及甩干后的粪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与化肥相比,有机肥肥力大、见效快,更利于农作物生长。屈文忠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水稻、莲藕等。“今年夏收的小麦我一粒化肥也没用,全部使用养殖场有机肥,光化肥成本就节省了50多万元,小麦产量还比别人高出15%,品质也更佳。”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准备再流转500亩以上农田。

科技在不断发展,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钱志锋介绍,目前区畜牧兽医站在积极推广“酵解风屏”污水处理技术,力求早日实现区域全覆盖。“该技术就是将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和曝氧处理后的沼液,送至酵解风屏系统的好氧发酵床,通过风吹日晒,像‘晾晒衣服’一样将水蒸发,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苛,群众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置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近两年,通州区利用省级专项经费近70万元在多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置部位及畜禽舍安装了视频监控设施。监控系统直接连接省级“智慧畜牧”监管平台,对养殖场粪污处置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石。钱志锋表示,在环保、用地、非洲猪瘟疫情等多种因素制约下,只有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规模养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任溢斌 黄艳鸣

2022-10-09 自动喂料,排泄物变沼气并网发电,流转土地消化有机肥——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2579.html 1 3 通州养猪革命带来生态新气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