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如皋法院坚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网上立案1.13万件——

为擦亮“万事好通”注入强劲司法内核

“以前还要跑来跑去,现在只要在手机上操作,方便多了!”9日,南通某物流公司代理人葛律师在微信小程序上向如皋法院提交材料,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立案。如此速度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如皋法院已网上立案11300件。

以“指尖立案”为代表的全域诉服改革,是如皋法院“法护营商”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如皋法院坚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创新打造“个十百千”工程,为擦亮“万事好通”营商环境品牌注入强劲“司法内核”。

诉源调处,大事化小减成本

受疫情影响,南通某工贸公司拖欠如皋某工艺品有限公司2万多元货款半年有余,被告到法院。

接到这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后,常驻如皋法院的如皋市涉企纠纷解决法律服务中心调解员徐守祥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倾听双方诉求,并根据主要焦点反复劝解和疏导,引导双方遵守诚信、共克时艰。前后仅用4天,便凭借其老道的调解经验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原告也如期拿到了第一笔款项。

今年5月起,如皋法院聚焦商事纠纷诉源治理,联合如皋市司法局、工商联等部门先后成立南通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如皋分中心、如皋市涉企纠纷解决法律服务中心、商会商事调解中心,形成“法商互联”三位一体诉调对接格局。该机制运行四个月以来,3名专职调解员、4名特邀调解员共调解成功139件,调解成功率达46.33%。

活查活封,善意执行满盘活

如皋某光电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无力履行到期义务,被申请强制执行。如皋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杨益非全面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的办公大楼、车间等均已竣工,但资金链断裂导致计划项目无法投产。

“优良资产不能因为执行而荒废!”怎么让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活”起来?杨益非一方面采取“活封”措施,多次协调沟通,促使双方达成三个月的和解期限;另一方面主动联系当地镇政府,依托招商平台引进某高新材料公司进行投资代偿,并协调不动产登记中心为转让登记开辟“绿色通道”。随着执行款到账,三方当事人对法官的巧妙执行感激不已。

良好的信用是法治营商环境的根本。以企业信用修复“暖企”行动为牵引,如皋法院联合如皋市发改委、网信办等部门对561家被执行企业所涉2576起纠纷进行全面梳理,删除失信信息1585条;创新纳失预警机制和执行通知前置机制,发放失信预警书1533份,促使314起案件被执行人自动履行5863.25万元。

不破不立,救治重整获新生

“终于盼到了!”在经历长达12年“烂尾楼之痛”后,如皋某置业有限公司的246名购房户在今年迎来了入住的这一天。

该置业公司开发的楼盘区位优越,本应前景广阔。但由于经营管理混乱,项目整体负债3.57余亿元,437套房产未能交付,购房户们心急如焚。如皋法院经过前期查控和分析研判,认为“与其把蛋糕分了,不如把蛋糕做大”。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机制,通过定向磋商方式成功对接战略投资人,形成合法公平、科学可行的重整计划。历经三年,停工多年的楼盘得以复建,取得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该案被评为南通法院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并入选南通法院“执转破”典型案例。

为“搁浅”企业“问诊把脉”,为“病危”企业“刮骨疗伤”。如皋法院始终将重整作为企业“疗伤”之道,不断加强预重整、重整、和解制度运用,创新“定制式重整”机制,近三年已帮助皋方置业、诚晖石化等12家危困企业重获新生。

本报记者 王玮丽 本报通讯员 周雪蕾

2022-10-11 如皋法院坚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网上立案1.13万件——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2782.html 1 3 为擦亮“万事好通”注入强劲司法内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