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新闻

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聚力“四个年”,提升首位度

北濠桥新村老旧小区改造后焕然一新

车联网创新中心研制的“未来号”自动驾驶巴士上路调试

核酸检测一线

三大集团揭牌成立

助企纾困专窗

非凡十年·崇川答卷

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消零总额等9项主要指标总量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33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63.6%、全市第一;科创项目认定数全市第一,产业项目综合考核获授流动红旗……前不久崇川区召开的区委二届四次全会上,上半年的一组组发展数据令人瞩目。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崇川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力部署以及全区上下一条心的有力作为。

今年年初以来,崇川区以双招双引突破年、城市更新提升年、资源资产盘活年、基层基础夯实年“四个年”为抓手,大力开展“工业增效、双招双引、重大工程”三大百日竞赛,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稳、发展进、城市品质提,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统筹防疫发展,在“两手抓”中实现经济稳中有进

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增幅10.5%;园区企业国盛智科、政田重工入选国家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前不久,记者来到港闸经济开发区,接连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

作为全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之一,港闸经济开发区的逆势发展,同样也是崇川全区的生动映照。上半年的崇川,尤其是4月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区委区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承压前行、回稳向好。

产业项目是区域发展的强支撑。“疫情来袭,但项目招引脚步一刻没有放慢。”

上半年防疫最紧张时期,崇川经济开发区安排某高端化妆品区域总部项目投资方来通考察,全程人不下车,招商人员上车洽谈、下车隔离,以防控“闭环管理”确保项目招引落地进程“环环相扣”,实现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两不误。

有决心,有行动,就有成果!上半年,崇川新签约重特大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350亿元,通富微电先进封测基地实现百亿制造业项目历史性突破,钰泰半导体成为全区首个芯片设计总部项目,毕马威南通公司等一批优质服务业项目落户。新开工5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8个,完成投资28.6亿元;43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长城智能等5个项目竣工;国盛智科等3个项目转化达产;产业项目综合考核获授流动红旗。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崇川第一时间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用真金白银、真招实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恢复市场活力。该区在南通市级“108条”政策的基础上,逐条研究、细化举措,梳理形成了116条政策,并按照区情实际,出台强实体、促消费、补重点三方面的惠企纾困“8条”政策。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拨付扶持产业发展类资金3.9亿元,惠及企业千余家。

为市场主体发展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崇川区深化CSO首席服务员制度,全区430余名首席服务员挂钩500余家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用工难、融资难及行政审批服务等方面的问题。9月底,开通区委书记、区长专线,区委书记、区长成为“一号首席服务员”,带头为企业服务。

此外,崇川今年升级“兴企通”平台,推出“免申即享”“简申快享”服务。截至目前,免审即享兑现资金2.1亿元,惠及企业1967户;简申快享拨付资金6805万元,惠及企业1081户。简化行政审批办事流程,颁发全市首张“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登记和全程电子化变更营业执照,新开办企业全流程半天办结率达95%以上。

发力改革创新,在激发动能中提升发展质效

8月28日,在完成下属121家企业整合后,崇川区国控集团、建发集团、园发集团三大集团揭牌成立,迈出了国企改革重组的重要一步。

深化改革才能激发活力和动能。崇川区将国企改革重组作为今年深化改革“一号工程”。新组建的三大集团在全区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未来,三大集团将围绕“闯市场、壮筋骨、增效益”的经营总要求,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和管理方略,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提升自主发展和市场盈利能力。“十四五”期间,力争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经营利润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5%以上,财税贡献2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5%左右,存量资产单位面积营收较“十三五”末提升30%。

深化改革,崇川区全面开展“资源资产盘活年”,持续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组织发动三大园区实施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全力化解要素制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盘活闲置资产11万平方米,盘活具备净地出让条件的地块共14宗913.2亩。

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创新。今年以来,崇川区不断加强科技企业创新培育。先后出台“创新20条”“科技金融”等帮服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育科创项目。上半年,越亚半导体、百优达生命科技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醋纤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集安瑞环科获三等奖。“重点科创企业培育库”新增雏鹰企业8家、瞪羚企业9家、独角兽培育企业2家。

与此同时,崇川不断提升平台载体建设水平。今年新认定国家级载体7家,其中众创空间5家,孵化器2家,申报省级双创载体11家,以上均为全市第一。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建立全市首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示范样本,智慧技术众创社区获省创新支撑孵育计划立项,全市唯一。南邮南通研究院获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立项,并力争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南通分实验室。通富微电“江苏省企业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今年,崇川区大力实施工业提速增效三年行动,全面发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制定出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以区工业提速增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相关部门分工落实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机制。与此同时,推出“诊断”服务,给出个性化方案,帮助企业打通堵点、难点和痛点。首批摸排出80家有意向“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目前已全部完成诊断。上半年,该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上半年,崇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330亿元,占规上工业值比重63.6%、全市第一。

提速城市更新,在美丽焕颜中提升城市品质

“好美!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啊,以前想都不敢想,仿佛住进了画里一般。”7月,正是荷花盛开时,改造一新的崇川区北濠桥新村荷花池惊艳亮相,小区居民杨海燕、曹志达赞不绝口。

居民住进“画里”,得益于崇川区大力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北濠桥新村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之一,此前已经改造47幢,今年又有23幢纳入改造。在改造中,政府部门除了做好外立面出新、雨污水管网改造等常规动作外,还结合小区实际,从百姓最关心的环境、安全等问题着手,改出“心意”。由于水系不通,原先的荷花池散发黑臭,今年,利用小区改造契机,通过在河道增设顶管的方式畅通水系循环,同时将原先破旧栏杆拆除,新建护坡,并在河岸、河中央增设休闲步道,建设“九曲廊桥”景观,营造出“荷塘月色”的效果。

老旧小区改造,是崇川区“城市更新提升年”行动中的重头戏。今年,崇川对辖区50个老旧小区进行提升改造。根据排定的计划,相关部门积极做好施工部署。目前,第一批14个小区9月底已完工,剩余的10月底前竣工。与此同时,还积极做好改造的“后半篇文章”,目前,35个改造项目已经落实长效管理,其余改造项目也准备引进物业管理或者业委会(物管会)自治。

今年,崇川还在部分已经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周边建设10条“最美回家路”,进一步完善小区功能,打造小区靓丽风景线。目前,这些道路已进入施工阶段。

根据“城市更新提升年”目标任务,崇川加快推进任港路新村,濠江南苑西南侧、虹桥医院及周边地块,爱德士鞋业及周边,青年路新村先行启动区(二纺机片区)等5个破旧片区更新项目,加强唐闸、寺街、西南营、濠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积极稳妥推进任港湾和五龙汇、运河两岸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

任港路新村城市更新项目自去年底施工队伍进场施工以来,备受关注,9月底主体结构已封顶。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是南通市区现存最古老、历史最悠久、文化最深厚的区域。其中,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西南营历史街区内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处明清古建筑群。今年7月,这一古建筑群经过保护性修复后悄然“重生”。

在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方面,围绕“一轴三带多片区”的空间布局,崇川积极打造引领、辐射和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任港湾五龙汇片区,持续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支十路、城港经一路等4条配套道路已完成工程量的50%。濠河片区,丁古角步行街高分通过省级高品位步行街验收,全面完成桂花岛、环西文化广场、东公园等3个文化提升工程项目。唐闸片区,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议书编制,“中国近代第一城”申遗价值评定取得阶段性成果。

“综合整治、拆除重建、保护修缮”,崇川促进新城老城交相辉映,积极探索“符合崇川实际、富有崇川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

·陈静 成城·

本版照片由崇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 争挑重担 勇扛重责

新城全貌

2022-10-11 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2792.html 1 3 聚力“四个年”,提升首位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