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新闻

十年磨“实事”,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崇德”爱心托管班

市北护理院医护照顾老人

老旧小区坡道改造

滨江环保志愿者

非凡十年·崇川答卷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川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深入实施安居、生态、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街访民,零距离倾听对于崇川十年变化他们内心的最真实感受。

资深媒体人:

“滨江花海就是我家的后花园!”

“推窗见五山,出门见花海,这真的是人生的极乐享受”,居住在狼山镇街道临江社区临江家园72岁的资深媒体人海德由衷发出感慨,“我小时候见的是芦苇摇,江豚跃,是很自然淳朴的风光,如今的风光更加瑰丽,我每每在朋友圈发江边美景,定会吸引人来游玩。”

忆起往昔,海德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成片的芦苇、嬉戏的江豚,还有后来漫天飞舞的尘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狼山港建成,随之而来的码头、水泥厂让我们当时的生活多了很多无奈。窗户关不严实家里就会附着一层红色的尘土,深夜道路上的重型卡车‘隆隆’驶过,就像火车过铁路一般,常常让我半夜惊醒。”

近年来,南通市对五山及沿江地区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沿江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粉尘的污染、作业的噪声、化学品的异味都随着狼山港的搬迁而消失。

“现在我和我夫人步行十分钟就能到长江边上散步,日子惬意得很。社区的长寿老人明显增加了。有一位已经103岁了,一位正好100岁,超过90岁的老人有十几个”,海德告诉记者,“我认为跟现在的好环境脱不开关系。”

像海德这样的老人,切身感受到了环境变化带来的美好,也想要将这份美好延续下去。“我们社区不少人都是‘滨江环保志愿者’,我也常常教导我的孙女要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是关系子孙万代的事。”

从生产岸线转向生活岸线,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蝶变成最美的风景,也让附近的百姓成为最幸福的居民,“滨江花海就是我家的后花园啊。”海德调侃道。

新华二村居民:

“老旧小区改造,改到了咱老百姓的心窝里!”

“你看那些老年人坡道,以前可没有这么方便的,现在坐轮椅的老人也可以自己下来”,居住在唐闸镇街道新华二村的居民杨桂英笑着向记者展示小区新改造的坡道,“我从小区初建就住在这里了,所有变化都看在眼里,老旧小区改造,改到了咱老百姓的心窝里!”

杨桂英是新华社区的一名老党员,是新华二村改造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她亲眼见证了家园的变迁和改造。“以前一到冬天,后阳台就直窜冷风,晒被子也抢不到地方。现在不同了,后阳台全封闭,楼顶楼下都有新的晾衣架,今年的冬天应该是暖烘烘的。”杨桂英一一细数小区改造的细节,“还有小区管道的雨污分流,真的帮了大忙,再也不怕反污破坏小区环境了。”

像新华二村这类的老旧小区都存在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一梯三户的楼栋,原先的燃气管道只能通向两侧的房屋,中间一户便只能使用煤气,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凡是一梯三户的楼栋全部进行了燃气管道的翻新,现在每家每户都用上天然气,安全隐患少了,老人们住得也放心。”新华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嘉琪告诉记者。

但要说服居民进行大改造并非易事,“有很多居民一开始有顾虑,尤其是要拆除他们的违规建筑时。”陈嘉琪说,“但小区的老党员都自发为小区改造出力,他们以身作则,推进改造工作顺利展开。”

说到杨桂英最期待的,那必然是新华二村即将落实的文化长廊,那是小区老人们聚集闲谈的地方,是实实在在的精神生活的家园。改造中的长廊依稀可见美丽的雏形,“我们虽然是老年人,但也有精神生活需要。”杨桂英笑道。

市北护理院入住老人:

“日子丰富有趣,感觉自己年轻不少!”

9月20日下午,住在南通市北护理院的蒋雯钰又和往常一样,弹起了钢琴,和老伙伴们唱起了歌。“我们在这儿上老年大学,日子又丰富又有趣,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不少。”说起自己的老年生活,蒋雯钰心里倍感满足。

顺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幸福街道积极引导、发展养老产业,引进了南通市北护理院。护理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南通市“五星级”养老机构,可为老人提供专业护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现有床位831张,入住率达75%。

“我们原先住在北濠桥新村,年纪大了后上下楼实在不方便。”蒋雯钰退休前是南通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十年前丈夫朱谦林患上了帕金森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外加子女不在身边,老夫妻俩就萌生了住进养老院的想法。

整洁的环境、温馨的氛围、专业的团队、细致的服务……经过多方考察了解,蒋雯钰夫妻俩看中了市北护理院的“形象”和“内涵”。

“老伴儿有时候想偷懒,不肯进行复健,医护人员都会很耐心地先带他出去散散步、聊聊天,然后再带他回去训练。”采访中,蒋雯钰直言,护理院的医护人员们比子女还耐心和贴心,像对待父母、对待爷爷奶奶一样。“住在这儿就和家里一样,医护人员就是家人,对我们照顾得特别细致,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3公里内有居家服务站,5公里内有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还有嵌入式托老所……近年来,南通市北护理院深耕“愉色而养”养老服务品牌,不断健全服务网络。南通市北护理院院长丁亚标表示,养老服务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医疗照护及基础需求,更要满足老年人心理精神需求,让老人有愉悦和幸福感,让老人有尊严和价值感,使养老服务充满温度,富有质感。

校西村社区居民:

“暑假孩子有地方去,我们放心了!”

“有了暑托班,今年暑假孩子有地方去,我们放心了,家里长辈也轻松不少。”家住崇川区钟秀街道校西村社区的顾学飞,今年是第一次送孩子去“崇德”爱心托管班,没想到顺利解决了暑期托管难题,孩子也收获满满。

夫妻双职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父母年事已高,精力渐渐跟不上;“双减”之后,不少托班也取消了……家里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的顾学飞直言,每每到了假期,都要头疼孩子的“去处”。“之前让孩子自己待在家里,既担心他们的安全,又怕他们在家玩手机、打游戏。”

今年,崇川区在多个街道开设“崇德”爱心托管班,钟秀街道校西村社区作为点位之一,街道工会第一时间找到了辖区公益组织——翠湖湾享靓艺工社承办。作为有着多年托管经验的专业艺术类培训机构,暑托班里除了作业辅导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家中需求,设置了硬笔书法、美术绘画与鉴赏、小主持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类班会活动和讲座也穿插其中。“暑托班的各项活动都由老师进行辅导,孩子在写字、绘画等方面的技能都提高了不少。”顾学飞说。

今年,校西社区“崇德”爱心暑托班面向小学四至六年级开放,共招了25人,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家长和孩子。顾学飞介绍,托班时间从早上8:30至晚上5点,与自己上下班时间基本一致,大大减轻了“带娃负担”,如果家长不便,还可适当提前或延长。

“孩子一天都在暑托班,也有午休的条件,我们只需要出资购买午饭。”顾学飞说,孩子在暑托班里,自己一点也不担心,每天暑托班微信群里都会反馈孩子一天的日常,学习、吃饭各类照片、视频都有。“有时,老师还会利用孩子放学整理书包的间隙,与我们面对面交流,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之后的作业安排。”

翠湖湾享靓艺工社负责人周玺介绍,此次“崇德”爱心暑托班从7月12日开至8月26日,共34个工作日。其间,托班老师平均与每位家长沟通达2至3个小时,让家长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能知悉孩子动态。

“暑托班不仅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题,让孩子更加自律、提升自我,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融洽的暑期‘朋友圈’。如果明年继续开班的话,我们还愿意来。”顾学飞说。

·江姝颖 卢铖卉 陈静 吕雷雷·

本版照片由崇川区委宣传部、幸福街道、狼山镇街道、钟秀街道、唐闸镇街道提供

■ 民生幸福 百姓感受

九圩港闸夜色

2022-10-1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2793.html 1 3 十年磨“实事”,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