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众流,方为江海。
1992年8月,海安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县城东南划出9.96平方公里土地创办开发区。1993年4月,建立管委会,在开发区内行使县政府赋予的项目、规划、用地、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管理职能。
2012年7月,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当年,实现GDP113.4亿元、工业应税销售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
十年开拓,海安开发区一幅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已经打开,已然成为海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集约发展的高产田、改革开放的新高地。2021年实现GDP313.95亿元、工业应税销售813.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亿元。
十年奋进,海安开发区以海安不足七分之一的区域面积,贡献了36%的经济总量、44%的外资到账、6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区域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国字号”“省字号”荣誉。
产业强区冲在前
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海安开发区持之以恒抓企业强产业,不断提升主导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从建区之初“一白一黑”的苦心经营,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到现在基本形成以现代纺织产业为主导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新兴产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为特色产业的“一主一新一特”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纺织产业产值达332.3亿元,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推动传统产业迈向现代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达194.8亿元,建有省级光伏产业特色产业园,拥有晨朗电子、东材新材料、合迪科技等新材料领先企业40多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251.1亿元,图灵机器人、弘琪自动化、杰士德精密导轨等一批项目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多年来,海安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产业“主导者”、企业“大管家”的角色。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杰士德集团昆山项目产能明显下降,开发区主动作为、密切对接,帮助其在海安落实厂房公寓、招工引才,安排大巴接来近百名技术骨干,安排招商力量入驻厂区参加防疫,让企业迅速在海安生产。这一举动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促成杰士德项目在20多天内实现从招引到投产。杰士德项目负责人说,从他们企业快速落户中,看到了开发区人危中寻机、危中抢机、化危为机的拼搏精神。
企业培育成果丰硕。海安开发区拥有规上企业368家,亿元企业133家。亚太轻合金、通润汽车零部件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东材科技、昌荣机电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发集团成为全市首家上市企业,获评省长质量奖。
项目建设挺在前
海安开发区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把项目引建、载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方位、深层次扩大对外交流。亚太轻合金、东材新材料、上柴动力、通润汽车零部件、新世嘉纺织、西蒙电气、骆氏减震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14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项目,形成了具有海安特色的“二期现象”“三期效应”乃至于四期、五期工程,重大项目的快建设、快投产奠定了海安开发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西蒙电气是最早落户开发区的企业之一,也是海安开发区最早与国外资本合作的企业。1997年,欧洲电气开关的鼻祖——西班牙西蒙公司与海安本土企业奇通公司在海安开发区成功牵手,成立西蒙在中国的首家合资公司——西蒙奇通公司。海安西蒙电气在海安的发展壮大正是开发区加快对外开放、集聚特色产业、推动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招引落户了荣威运动、齐克庞德电子、丝艾工业、美事满工具等一批优质外资项目,2021年完成外资到账1.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19.69亿美元。西蒙电气被认定为省第十二批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
8月30日,在海安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座谈会上,一位曾经参与开发区建设和见证成长的代表说,如今的海安开发区好项目二期三期再上四期,体量不断做大;老项目创新创新不断创新,产品独占鳌头;新项目开工犹如雨后春笋,量质并举;服务平台务实坚挺支撑有力,保驾护航。
园区经济走在前
9月28日,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与吉林玉米交易中心合作,设立玉米、小麦指定交割仓库,通过期货、现货交割实现玉米、小麦产销地直接对接,将有效辐射海安及周边地区商品粮消费市场,极大提升海安期货交割、现货贸易竞争优势。
国庆前夕,海安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顺利进行首单交易,为25吨来自西班牙的猪肉。由此,结束了海安进口肉类全部通过其他口岸“转口交易”的历史,填补了苏中地区空白。
海安商贸物流园规划总面积12.6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建设功能核心区面积4.6平方公里,吸引集聚了有色金属、塑料粒子等一批大宗物资物流项目落户。连续五年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先后荣获中国物流品牌价值百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等称号,入围中国物流基地50强。
海安商贸物流园成功开行中欧班列、铁海快线班列,上海港集团ICT(海安)项目顺利首航,有色金属、塑料原料、纺织材料等期货交割库入驻运营,保税物流中心、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所、铁路监管场地等功能平台持续完善,是服务海安、辐射苏中苏北的重要载体,是打造“枢纽海安”的最大比较优势。
上湖创新区科创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完善,中科蓝海智能视觉项目投入运营,同方飞立科创园开工建设,中科创新广场孵化基地通过省级众创空间验收,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海安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核心区域。
作为海安开发区最大的两个“区中园”,商贸物流园和上湖创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引擎。借助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审时度势、布局长远,同步谋划建设了常安纺织园、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为开发区产业加速集聚、经济活力迸发作出了突出贡献。常安纺织园按照“一流园区、一流环境、一流厂房、一流设备、一流产出、一流设施、一流服务”的建设要求,招引落户了优质纺织企业39家,拥有纺织类专利95件,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率达80%以上,年开票销售近50亿元,基本实现了“打造国际领先、全国一流园区”的总目标,特别是2019年12月被列为省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园区以来,亩均开票、亩均税收、单位排污量开票等经济指标飞跃提升,平均经济效益达到全国同类园区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奔在前
机器人产业园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入驻加速器运营项目100多家,整合上海交大、苏州大学、中科院等8家研究院建成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本土企业300余家,形成产学研合作超亿元,构建了集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装备制造、系统解决、配套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台商产业园、中意生态园等特色园区不断提档升级、健康发展,成为产业优质资源集聚地、行业领域创新高地。
创新动能加速积蓄,海安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28家,专利授权总量1758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0家,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0%。上海交大海安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学海安研究院先后落户,南通理工学院、黑龙江工商学院等高校发展壮大,先后引进产业领军人才36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42人,全方位助力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统筹跃在前
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海安开发区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全力打造宜业宜居的幸福开发区。
海安开发区从刚开始的四个自然村起步,历经三轮规划调整,在连续东进中不断扩张,目前形成近180平方公里朝气蓬勃的重要增长极。
2005年,海安开发区委托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公司编制了开发区东部产业新城概念规划,规划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是开发区第一份综合性、前瞻性、开创性的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长三角西北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工商贸新城,首次在空间布局中明确了上湖创新区选址方案,为开发区的总体布局、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这近1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安开发区先后累计投入200多亿元,构建了九纵九横的路网体系,建成开发大道、立发大道、南湖大道、上湖大道等交通重点工程,交付了18个安置小区、1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150多个城市绿地及口袋公园,完成了盐通高铁、南屏集镇、立发集镇等大规模房屋征收项目14个,建成城乡污水管网300多公里,形成水电气、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要素配套能力。这一系列基础投资和城市建设,让开发区逐步成为客商纷至沓来、人才近悦远来、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土。
·景爱喜 杨惠平·
本版图片由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
国家级孵化器鸟瞰图
上湖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