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要闻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我市着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美好家园

今年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近年来,我市以防范化解重大灾害事故风险为主线,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着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摸排风险,织密防灾安全网

“你已进入危险区域,请尽快离开……”12日,在军山孔雀园东侧沿着石阶向上,广播提醒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记者注意到,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设置了警示牌,并配以广播提醒游客注意。

从2017年开始,我市投入1.5亿元分三期对五山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和生态修复,累计消除了20多个大型安全隐患点。目前还存在的31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监测范围。

南通濒江临海,台风、洪涝、雨雪冰冻、风雹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城乡基础设施与农作物等承灾体风险隐患多,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一旦发生灾害将损失惨重。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我市各行业部门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六类风险要素开展排查,进一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全市自然灾害防治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预警联动,严守第一道防线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关键是要早预警、早行动。

市减灾办副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陆文杰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已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会商制度,定期组织气象、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等涉灾部门及有关专家在重要时间节点前对本地区灾害风险形势和主要灾害趋势进行会商研判,通过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合力,切实提高我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范应对水平。

作为“风云前哨”,我市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与媒体、通信、应急管理等平台对接融合,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

对标“全灾种、大应急”要求,我市还持续推动队伍、物资等各项应急保障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661支,基本形成了“综合救援队伍管全面,专业救援队伍保领域,突击救援队伍起支撑,社会救援队伍补短板”的灾害救援力量体系。

广泛宣传,增强全民防灾意识

“每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期间,我们都会围绕主题广泛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救灾。”陆文杰介绍,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我市深入推进防灾减灾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同时以线上有奖知识竞答活动的方式,科普自然灾害基本知识、防范应对技能和自然灾害民生保险适用情形,累计12万余人次参加线上答题,进一步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此外,我市依托“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由政府主导配备居民逃生类工具(包括逃生绳、小型灭火器、应急灯等),居民家庭自主配齐生活类物资,并在所有创建社区中发放,以点带面,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学习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自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家庭应急包8000余套,进一步提升基层自救能力。

本报记者 俞慧娟 见习记者 吕雪琦

2022-10-14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我市着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3323.html 1 3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美好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