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河道清澈鱼翔浅底、街巷阡陌四通八达……从高空俯瞰,秋日的崇川犹如被打翻的调色板,美不胜收。
非良工无以筑大城,非匠心无以成经典。
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川区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游园绿地、市政路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重点城建工程建设,用匠心雕琢“美丽宜居”品质崇川,不断提升全区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数。
内外兼修,老旧小区改造“改”出幸福家园
“原来停车全靠抢,哪有空地往哪停,现在楼前楼后,停车位井然有序。”国庆长假,市民小厉携妻带儿开车来到光明南村的爸妈家,轻轻松松停好了车。
施划停车泊位,让百姓出行更便捷,是崇川区老旧小区改造惠及民生的生动例证。
为让老旧小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20年起,崇川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计划5年内改造251个老旧小区,涉及13.13万户,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3%。
“老旧小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高,居住拥挤,且普遍存在外墙皮剥落、配套设施不足、道路狭窄、绿化较低端、屋顶漏雨等通病。”区市政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孙剑介绍,坚持问题导向,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成为崇川区老旧小区改造的鲜明特色。
擦亮“面子”、坐实“里子”、夯实“底子”。崇川区在旧改中,既做好拆除违建、屋顶防水、外立面刷新等外部改造,更注重在地下管网、停车秩序、活动空间等百姓“急难愁盼”处发力。
为此,崇川区先后出台《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总体方案》《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保基本项应做尽做,促支持项能做即做”的原则,为居民贴心端出了“改造内容清单”。
40个改造项目中,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等26项是“必做内容”,平改坡、非机动车棚等14项是“选做内容”,由小区群众根据实际“定制菜单”。
随着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在今年改造中,崇川区根据居民的意愿,在部分小区提前预留电梯井位和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线位置。
到今年年底,全区将累计改造完成112个老旧小区,总面积达65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机动车停车位20000个,增设非机动车充电位6600个,新建、改造地下雨污管网173公里,在42个小区预留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线200多个。
“为民靠民不扰民”。崇川区所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均设置了“群众接待点”,在醒目位置公开联系电话,及时跟进解决百姓提出的问题。
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项目清单”。崇川区在重点难题上创新突破,探索出“拆建一体”“管线综合”“代建制”“物业服务社”等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今年所有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从“拆建分离”变为“拆建一体”,确保了雨季来临前所有屋顶完成“平改坡”,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崇川区老旧小区改造成功打造了“崇川样板”,相关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建设公园城市,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努力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近年来,崇川区以打造公园城市为目标,通过建设城市绿道、拓展城市空间、增设市民休闲健身场地,融入各种文化元素,积极打造“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楼在园中,街在景中”的绿色生态体系。
“这个小游园建得真心不错,有花、有景,也有文化内涵,有空我们就会到这来散步。”金秋时节,主城区第一个廉政文化主题小游园——学士府小区北侧的莲园,吸引了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游玩。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崇川区注重优化游园绿地设计方案,打造了90多个特色主题鲜明、契合民生需求、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优质小游园,并在城市边角地带见缝插针建设小而精致的“口袋公园”。
2020年两区合并,通吕运河由曾经的边界线华丽转身为新崇川的中心河,运河中央的分水岛景观工程应运而生,“并蒂莲”的设计造型展现着崇川蓬勃发展的新活力。
去年,崇川区新增绿地77.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位列全省第一,被列为省级“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今年,该区计划新建10个小游园、2个口袋公园、3个河道公园、1个“通小园”小微空间项目、2个小微绿地、3条道路绿化、1条城市绿道,改建4个体育公园、5个门球场,建设2个全民健身路径及30片健身广场。
10月11日,任港湾和五龙汇城市副中心十大重点工程集中开工,五龙汇生态改造、北滨江景观带(堤顶路)、通吕运河生态景观带等一批大型项目将为“美丽崇川”再添色彩。绿色,正成为崇川最动人的底色。
建好绿地,更要管好绿地。
崇川区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率先在南通地区开发建设“三位一体”的“智慧园林管理平台”,推进城区绿地养护管理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
区市政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赵俊介绍,平台可以实现对管护作业的全过程监管与管护责任的追踪溯源,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预警分析,总结现场管理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校正,确保将误差、损耗、浪费降至最低,还能实现“平时状态”和“应急状态”两种情形的快速切换。
建管并举,崇川绿意萦绕,基本实现“出门见绿、移步见景”。“走在大街小巷,满眼都是绿色,仿佛住进了‘氧吧’。”市民陈璟璟感慨道。
打通微循环,居民“出行路”越通越美
今年秋季开学后,跃龙桥小学、幼儿园的家长们有了惊喜的发现:学校前面的道路实现了到北朱家园路的贯通。
这条新贯通的道路名为跃龙桥小学东侧路,南至北朱家园路,北部接壤跃龙桥小学、幼儿园之间的一条无名路。道路全长仅245米,原先交通拥挤、出行不畅,让附近居民和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备受困扰。今年年初,崇川区将该路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利用暑假档期加快施工,在开学前顺利竣工。
随着城市飞速发展,主城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作为城市“里子”,背街后巷道路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环境。
用绣花功夫打造“品质工程”。近年来,崇川区围绕解决交通堵点、断头路等问题,不断加大对城市支路和背街后巷道路的建设改造。
学田公园到菜市场道路、北濠桥东村、城南新村大转盘等部分老旧小区通过设置单循环,有效缓解了小区交通拥堵;三中学田校区至龙王桥路打通了断头路,方便了家长和附近居民的出行……十年来,崇川区打通断头路21条,新建城市支路106条,城区路网体系不断完善,交通微循环进一步畅通。
在崇川,居民出行路,不仅越来越畅通,也越来越美。
“五园揽翠”“怡园泊舟”“启秀风荷”……今年8月,文峰路“濠河十景”墙绘惊艳亮相,迅速成为通城百姓身边的网红打卡地。
文峰路的华丽变身,得益于崇川区的美丽街区改造。作为省级“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美丽街区改造是主要内容。崇川提出,5年内将提升改造50条既有颜值又有生活气息的美丽街区。目前,虹桥路、文峰路、平安路等美丽街区已改造完成。
世界上最美的路,是回家的路。
今年,崇川区选择在已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周边建设10条“最美回家路”,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打造靓丽风景线,让“最后一公里”成为幸福一公里。
“道路建好更要养护好。”区市政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马国建介绍,主城区405条“小而散”的城市支路和背街小巷道路,通过分成5个标段,安排专门养护队伍按照道路等级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维修。今年开始,116条次干道也纳入养护范围,由于刚刚接手,目前还需通过市区联手,加强管护监管。
在道路养护中,崇川区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管道机器人、潜望镜等智能设备,实施管网CCTV检测。
主抓“根源”治水,水清岸绿筑牢长江生态屏障
金秋十月,铺港河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居民在河畔休闲娱乐,怡然自得……漫步崇川,俯首可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
崇川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全区境内,共有359条内河。这些内河与南通的母亲河——濠河相连,而濠河又与长江贯通。保护好内河水质,对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绿美河道建设厚植生态优势。2018年至2019年,崇川对全区黑臭河道进行摸排、整治,20条“黑臭河”变身“碧水清波”。2020年,崇川区推进水韵生态城建设,打造100平方公里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河道之所以黑臭,污水乱排是重要原因之一。”马国建介绍。2020年,《崇川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实施方案》出台,目标2025年底全区城市建成区重要水体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6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
为了提高治理效能,该区积极探索“片区化治理”模式,研究制定“划片区、分业态,摸管网、查病因、推整治”的技术路线。“一共分成43个片区,每个片区聚焦小散乱户、公建单位庭院、工业企业、住宅小区等不同业态的雨污水管网是否混接、是否有破损等,进行地毯式排查与整治。”马国建介绍。
昔日“龙须沟”涅槃重生,旧貌换新颜,宛若“梦里水乡”蜿蜒而过。
2020年至今,崇川区已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14个,面积达36.74平方公里,顺利通过省市相关考核验收。与此同时,消除了10个污水管网覆盖空白区,实现全区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今年,该区又克服疫情影响,积极推进4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覆盖15.63平方公里。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值得一提的是,崇川区通过建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化远程实时监控、智能预报预警,实现管网信息化、账册化管理。
水清,还要岸美。源头治水的同时,崇川区积极美化河道生态环境,在沿河建设亲水平台,种植绿化。截至目前,新建了九里香堤周边等5000米的沿河绿道。2020年,还建成了全市首座河道公园——铺港河公园。今年,该区还将新建3个河道公园。公园建在河边,成为主城河道的独特风景。
护水之路“净”无止境。马国建说:“我们要力争把辖区内的每一条河流都细‘治’入微地打造成造福人民的‘生态河’和‘幸福河’。”
·陈静 王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其余均由崇川区市政和绿化管理局提供。
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外滩小区
绿满崇川 许丛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