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闻

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李兰女深耕纺织行业23年——

以工匠精神雕琢一丝一线

本报记者 汪小林 见习记者 范译

人物档案

李兰女,1980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兴化。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曾任南通双莲纺织有限公司纺部工场副主任、工艺管理员。现任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副主任。1999年,李兰女从南通纺织中专毕业进入南通双莲纺织公司,成为纺纱车间工艺员。2013年5月,南通双莲纺织公司专门以李兰女的名字命名成立“李兰女棉纺工艺”工作室。2016年,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8月,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李兰女“最美基层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初秋,微凉。位于唐闸镇的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纺纱车间内发出阵阵轰鸣。记者一行见到李兰女时,她正在车间内来回巡视,一身简单的黑色装扮显出她的干练和随性。两旁的纺纱机器亮着绿色的灯光,几名工人坐着电动小车,在飞旋的纱锭中游走。

“绿灯说明正常,红灯意味着线头断了,工人就会过来接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车间温度很高,汗水已打湿她的衣衫,生产中机器的轰鸣声让对话必须趴在耳边才能进行。李兰女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身处车间让我感觉踏实。”

“既然来了就好好干”

李兰女今年43岁,却已和纱线打了23年交道。李兰女出生于泰州兴化,1995年考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那时候上中专是非常自豪的事情,毕业了不仅能转户口,还可以晋升为国家干部。”她回忆当年自己和父亲走在村道上,路边的广播反复播放着李兰女的名字,街坊四邻投来羡慕的目光,人人都说“李家的女儿有出息”。那是李兰女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然而李兰女毕业时,原有的“包分配”模式被取消,这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我觉得自己一瞬间变成了下岗职工。”

虽然失落,但是李兰女必须给自己找出路。在通过了单位招聘之后,她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入职南通双莲纺织有限公司。工作的新鲜劲儿在枯燥和迷茫中被消解,最开始的一年,李兰女总是在不断质疑自己的选择。“那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感觉自己融不进去。”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大部分员工是本地人,她从泰州过来,人生地不熟,又听不懂南通当地方言,她总觉得自己被隔离在外,用李兰女的话说,她成了一个“圈外人”。相比于工作上的困难,更难克服的是内心的孤独,尤其是一起入职的三个伙伴都决定离开之后,她的内心彻底动摇了。

“当时已经收拾行李准备奔去车站了。”临走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表示尊重她的决定,但仍劝说她留下来再试一试。“他说,到哪里都有个开始,如果一年后我还想走,那个时候走也不迟。”正是这段对话让她重新进行了思考,“既然来了那就好好干吧。”也许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等环境来接纳她。

重拾手头的工作,她比之前更用心了。刚开始做工艺的时候,没有人指导,更没有相应的数据可以参考,什么都要自己摸索。回想起那段日子,李兰女说最重要的是唤醒自我。“别人教你,你反而会产生依赖性。自己摸索,可能第一月比较吃力,但是第二个月、第三个月就会有很大进步,甚至可以总结出规律。”不久,善于动脑筋又能吃苦的李兰女赢得前往无锡一棉纺织集团的培训机会,凭借用心和好学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努力获得认可,李兰女的干劲儿更足了,也坚定了留下来好好干的信念。

“别人可以我也一定可以”

李兰女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成为生产技术部门的副部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技术是质量的保证。“没人帮你把关、替你兜底,一切只能靠自己。”此时的李兰女感受到了知识的匮乏和自身的微不足道。尤其是外出参加行业交流活动,李兰女用“井底之蛙”形容当时的自己,不少同行都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有的人还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她迫切想要提升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听完纺织行业专家的经验分享后,李兰女夜不能寐。活动结束,她便将中国纱线网上的资料、上海纺织科技杂志的学术论文搜集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扒、一本书一本书地啃,尽快将纺织行业知识学深吃透。

“别人可以我也一定可以,知识不够我就去学,职称不够我就去考。”李兰女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白费,通过自学,她获得南京大学的本科学历,并拿下工程师、高级技师职称,撰写发表有《胶辊损伤的产生和预防》《AB纱纺纱工艺探讨》《纱线质量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等10多篇技术论文,在业内广受好评。

“自己看准的事情,要么就别做,做就把它做好。”当时的李兰女已经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小孩,等到孩子睡着,她再去看书,常常要学到深夜。提到家庭,李兰女感觉很是亏欠。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无暇顾及小孩,“有机会想带儿子出去走走,尽管他已经18岁了,希望能做些弥补。”

出色的表现让她逐渐向管理层跃迁。最初做管理的时候,手下有十几名检验组的员工,上班摸鱼者有之,迟到早退者有之,李兰女迅速整治沉疴,严格考核制度,提升工作效率。严格的请休假制度和工作量的要求让不少人产生了不满。“他们说来不及,我就要带头来得及!”面对员工的抵触情绪,李兰女亲自上阵,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员工们心服口服。

“不喜欢安稳,就是爱折腾”

丰富的知识储备带来的不仅是一摞摞证书,更是对现状和未来的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改革,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突破品种局限满足更多需求,她从未停止过钻研。

在一次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重定量大牵伸工艺,回厂后她将工艺与设备、工艺与器材进行合理配置,创新推广了这一新工艺,使前纺半制品产量总体提升了近30%,用工人数减少了约25%,为企业每年可节约用工成本近10万元,节约电费40多万元。

新的工艺研发难,推广更难。

“产品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可能从你的新工艺上找原因,因为这个是唯一的变量。”每一次,李兰女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坚持到底。随着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用工、用电成本大幅度减少,企业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产品的开发也一直是李兰女关注的创新点。在开发的过程中,雪花纱作为一种剩余价值极高的生产原料进入了李兰女的视野。“如果同样是三万的销售价格,用雪花纱生产的话,成本直接可以下降六七千元,这是实打实的纯利润。”但在推广雪花纱的过程中,李兰女同样遇到了阻力,因为使用雪花纱作为生产原料对生产车间的环境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创新,她常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困境,“推一步,退一步,再推一步,再退一步,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我会一直坚持,因为这是对企业利好的事情。”

与李兰女面对面交流,从这个平平无奇的小个子女人身上,能强烈感受到一股冲劲、一种韧性。“我不喜欢安稳,就是爱折腾。一成不变是不会出错,但也意味着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我不怕出错。”工作的23年中,她尝试过无数新的举措、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有不少项目成功推行,也遭遇过计划流产,但是她乐于探索,勤于实践,也不会因为偶尔的失败而止步不前。经过200多次试验、900多个数据论证,李兰女拿出“改进工艺增加梳理提高成品制成率”方案,使精梳落棉量同比减少2%,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20万元以上。她还带领团队先后攻克13项工艺课题和30多项技术难题,解决企业用工紧张、效率低下等问题。

“那一刻,我永生难忘”

2017年10月18日是李兰女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李兰女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为来自生产一线的党代表,李兰女深有感触。

“以前的车间工人都是简单地重复劳动,如今机器先进了,设备更新了,工人双手解放了,但是,工艺要持续改进,效率要不断提升,这对管理者和工人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到工作岗位,李兰女时刻牢记嘱托,一方面继续学习,在纺织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的道路上,身体力行、持续深耕。“相较于人管人,用数据去发挥作用,更能实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用数据来呈现生产指标,工人的工作成果一目了然,他们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可以做什么样的提升。”自动扫地机、自动轨道运输系统、自动打包系统……李兰女负责管理的车间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生产,万锭用工减少到15人。

另一方面,李兰女十分重视新型纺织人才的培养。她自己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最初也有困惑、有迷茫,因此她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关注,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成长空间。2020年底,《南通市纺织行业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出台,从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工匠培育三方面实施纺织行业职工全员岗位培训计划,李兰女感慨,“传统行业也大有可为,任何平凡的岗位只要勇于突破都能出彩。希望能够打破年轻人对传统纺织业的偏见,让他们来这里创造自己的价值。”

这一次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惊喜之余,李兰女也有了更多的心理准备,“我希望这次能够更多地去反映民意、民生,尤其是对有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一点想法。”对于党的二十大的到来,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我们党和国家会提出更多对传统行业、企业以及工人利好的政策和举措,我们也将始终践行工匠精神,用创新推动行业的发展。”

李兰女目前所在的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张謇作为主张“父教育,母实业”的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开拓者,一直是李兰女的人生偶像。“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也成为了她的人生格言,希望继续在纺织行业“留痕”,发挥自己的那一份光与热。

2022-10-15 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李兰女深耕纺织行业23年——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3221.html 1 3 以工匠精神雕琢一丝一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