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特别报道

产业兴 生态美 人才聚

四甲镇: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生态护坡好风光

“甲秀天下”助农兴农直播间

高标准农田千亩小麦夏收

党建促振兴 同奔共富裕

四甲镇头桥村千亩特色田园

乡道纵横交错,农屋鳞次栉比,绿树连荫成片,河道澄澈明净……秋风送爽,瓜果飘香,走进海门区四甲镇,广袤大地一片金黄,田园乡村交相辉映,一张张笑脸写满农人掩饰不住的幸福,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群众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四甲镇始终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全力抓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协调发展机遇,突出优势强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村一品,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南通巴道”大闸蟹、“玉麒麟”西瓜、“钧钧”鸽子蛋、“晴王”阳光玫瑰葡萄、“建永”生鲜……走进头桥村,各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处处焕发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头桥村原先是软弱涣散村,2019年,还在镇上负责招商工作的郁浩东调任到头桥村当党总支书记。短短3年时间,如何让软弱涣散村蝶变乡村振兴明星村?“推动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抓特色产业发展是根本。”郁浩东道出了原因。新的班子组成后,头桥村开展了学“红色旗帜”等系列党建文化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村党总支想方设法发展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2800余亩,流转率80%以上,已形成千亩草莓产业园、“南通巴道”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绿康蔬菜基地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村营收入达到223万元。

有了成功的示范,四甲镇把头桥村产业发展经验推广至全镇各村。然而发展产业不能千篇一律,要避免产业单一化,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走出一条具有各村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我们让各村发挥资源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四甲镇党委书记黄红杰介绍,今年开始,该镇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确保每村都有自己的“当家产业”“拳头产品”,实现百花齐放的乡村振兴新局面。目前,“八索村绿壳鸡蛋”“货隆村荠菜”“范南村草莓”等21个村的“一村一品”初具规模。

“各村方向选得对,产业做得优,品牌叫得响,致富有奔头!”黄红杰说,四甲镇还计划开通“一村一品”循环路线,用一条路将各村特色产品“点珠成串”,后续游客只需走一条路即可购买全镇特色产品。

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方面四甲镇积极推进“村企联盟”,通过村合作社和企业签订订单式合同,村集体提供优质高品农产品,企业收购进行精深加工后销售,为集体经济引来了“源头活水”;另一方面通过电商快车让本镇农产品销得更远。今年4月,四甲镇设立“甲秀天下”直播平台,6月成立了海门首家直播电商行业联合工会,组成了直播部、销售部、物流部、采购部、财务部等几个部门和分支,团队成员均有镇、村各条线的青年干部兼职,各村支书则化身带货主播,短短几个月直播成交额已突破120多万元。

今年10月底,四甲镇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也将投入使用,同步设立有智慧农业区、电商直播经济区、农产品展示销售区、进驻企业商务区等,届时中心将周边的特色农产品集聚起来,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镇已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提前申请入驻。

“我们将着力构建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带动、特色农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体系。”对于未来产业发展规划,黄红杰表示四甲镇将进一步把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融合,让产业链条拉长变“粗”,让产品价值不断提升。同时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效益,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绿色发展,以生态引领乡村振兴

走进四甲镇各村居,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美观的农家小院和清新自然的绿化环境,呈现出一幅村洁、景美、人和的幸福乡村画卷。而这幅美丽宜居乡村画卷的描绘,得益于该镇“建设美丽乡村,擦亮乡村振兴底色”的生态振兴理念。

生态的魅力在乡村,乡村的活力靠生态。推动生态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和重要内容。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这是近期运北河四甲段展现出的不同于以往的旖旎风光。“今年四月以来,施工人员、机械进场,在河坡打桩、对河底淤泥进行清理、河坡种植绿化,河道发生了大变样。”新街村村民朱国林口中所说的“工程”是四甲镇今年投资1600万元生态河道建设工程。该工程涉及河道4条(段),总长约5.9千米,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现在环境好了,我们每天都在河边散步,住得也舒心。”对于河道整治工程,朱国林称赞不已。

近年来,四甲镇按照“系统规划、片区治理、长效管护”的思路,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完善基础水利设施,重点打造一批生态示范河道。三年来,四甲镇累计投资7000万元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建成了生态河道17条(段),长24千米,新建护岸38千米;完成河道疏浚55条(段),长62千米,土方47万立方米;完成涵洞提档升级72处。整治过程中,开展清“四乱”专项整治,对沿线乱搭乱建、阻水设施、乱堆乱放、乱排乱倒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河道疏浚、护岸防护、绿化种植、配套建筑物改造等工程措施,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努力实现“水中有鱼、岸上有绿、绿中有景、人水相亲”的水生态目标,切实增加百姓生态获得感。

河道整治只是四甲镇推动生态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四甲镇还启动3个高标准生态宜居样板示范区的打造,即四甲镇区三余竖河以西区域,货隆北侧、三余竖河东侧片区,头桥村、二桥、四扬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生态河道、“三棚”、“四园”等整治提升,将3个片区打造成全区一流,水系畅通、岸绿水清、环境美丽的生态样板。尤其是头桥、二桥、四扬为主的西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景点小品、“口袋公园”、文化传承等方面扬工匠精神、下绣花功夫,打造一批精品,做出文旅特色,实现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建筑风貌的有机统一,让美丽乡村“美美与共”。

四甲镇还同步启动“三大革命”,建管并重开展“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精细管理推进“垃圾革命”,利用新街村有机肥生产线,探索就地就近就农的资源化处理利用路径。突出重点推进“风貌革命”,对存量违章建设的“三棚”做到应拆尽拆,对现存破落“三棚”因地制宜开展整治,对照“四园”的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宅前屋后的整治。

此外,四甲镇坚持建管结合,签订镇村保洁外包合同,实行专业化、规范化保洁管理。引入“红黑榜”机制,强化督查奖惩,加强进度跟踪,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多元体制机制,进而实现“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的转变。

引育用留,以人才促进乡村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人。如今的四甲,产业兴了,生态美了,人气自然也旺了。

这几天在合兴村的茂源林木合作社里,“80后”新农人许仲德在田间忙着用除草机除草。20年前,许仲德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10年前,因对家乡的眷顾,许仲德辞去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干部。2013年,通过多方考察,看好苗木市场前景的许仲德,成立了海门茂源林木合作社,流转340亩土地种香樟、榉树、朴树、红叶李、桂花等近20个常规品种苗木,并与上海金山园林、上海琢境园林等公司形成战略合作。随后的几年茂源林木专业合作社实行“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逾百户农户种植苗木,如今合作社已经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近几年每年产值近3000万元。“回乡创业是我做过最骄傲的决定,现在合作社有各种苗木作物150000株,今年预计销售额超3000万元,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谈及未来,许仲德充满希望。

同样还有东南村党总支委员陆春辉,他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村班子一员,在农村发展一线历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反哺家乡的特色农业发展,帮助东南村在甘蔗、山药和蓝莓等农产品培育上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成立了新型合作社,批量种植、规模运营,提高了村营经济水平。

内培的同时四甲镇还不断外引人才。南通泉氏水果种植有限公司是四甲镇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在头桥村流转113亩土地用于葡萄种植、流转1000亩土地用于草莓种植,形成了千亩草莓产业园,共为村民带来了10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会不断培养相应的人才,现在泉氏水果就有10多位草莓、葡萄种植能手,他们不仅给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还会帮助销售,如今我们镇上懂高端水果种植技术的人才越来越多了。”四甲镇副镇长郭佳高兴地说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乡村振兴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近年来,四甲镇坚持在“引、育、用、留”上持续用力,吸引各种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截至目前,四甲镇共吸引海外人才3名,高层次外省人才15名,本土高层次人才58名。他们扎根在各个岗位,服务在各个领域,为四甲镇的乡村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面推进四甲镇乡村振兴是部鸿篇巨制,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选人、引人、育人、留人等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对于未来乡村人才规划,黄红杰表示,下阶段四甲镇将通过敞开大门“引”才、分门别类“育”才、多方搭台“用”才、优化环境“留”才等一系列举措,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堡垒”,让人才在乡村土地释放自己最大力量。

·黄天玲·

本版图片由四甲镇人民政府提供

2022-10-19 产业兴 生态美 人才聚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3540.html 1 3 四甲镇: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