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张謇鬻字的组织管理

▲ 1924年国文通讯社广告部开具的在上海报纸刊登张謇鬻字广告的收据。原件藏南通市档案馆。

▲大生驻沪事务所1917年致南通濠南别业张謇鬻字信底。原件藏南通市档案馆。

□朱江

1908年开始,张謇以类似公司运作的组织形式进行鬻字。鬻字,是张謇运用个人的特长和名望,为公益慈善事业所做贡献的特殊方式。

1908年开始,张謇以类似公司运作的组织形式进行鬻字。主要体现是在上海刊登启事,由大生沪所专人收取润笔费后,根据客户的要求,把所需撰写的内容和纸张送到南通,张謇写好后递送到上海,再转交客户。张謇在南通也接受订单,由翰墨林书局代收。但一方面由于相关资料极少,另一方面在南通的运作相对容易,由此本文对南通本地的鬻字组织情况不作讨论。

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相对来说鬻字的市场空间比较大,价格也会比他处高。况且上海有强大的辐射力,发达的报纸传媒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使得鬻字的潜在客户增多。张謇把鬻字信息主要在上海发布,还有一个便利的条件,就是大生纱厂在上海设有办事机构,其前身是1896年设立的大生上海公所,负责机器和物料的采购与转运、股份的募集、流动资金的筹集、与上海道署和江海关的交涉,此外还承担大生纱厂来沪人员的后勤接待,以及张謇个人事务的处理。1897年大生上海公所更名大生沪帐房,1907年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上改称大生驻沪事务所。尽管随着大生纱厂的不断发展,大生沪所业务日益繁忙,地位也不停提升,但其基本职能没有大的变化。在张謇鬻字的过程中,大生沪所负责在上海刊登广告、散发润例、接收订单、收取款项和提交作品。

1908年2月15日《张謇鬻字字婴启》的最后,告知有需要者“件交小东门外城河浜大生纱厂帐房”。这里所称“大生纱厂帐房”,即大生沪所。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四月,大生沪帐房与山协森木作签订合同,“在法界东城河浜建造住宅、帐房五间”,这是大生沪所第一次在上海自建房屋。工程采用包工包料的形式,约定4个月完工,工程款九八规元3800两,分四期支付。1904年11月15日至17日《申报》和《新闻报》刊登:“通州大生纱厂沪帐房迁移法界金利源后城河滨新屋”,也就是小东门外河浜。1908年大生沪所《同人杂户》账目的“鬻字字婴”分项,是替张謇代收和拨付鬻字款项的记录。大生沪所《杂户》账目,一直到1925年,始终保留有张謇鬻字款的分项。

大生沪所的《宣统二年啬翁鬻字》,是该年(1910)大生沪所经手的鬻字细账。开头两页是“书例”,涵盖楹联、屏、堂轴、横轴、榜书、册页、手卷、扇、名刺的润例,此外志铭、碑表、盖额另议。后面的11页,记载每笔鬻字的形制、数量、书体、上款、交办人、润格,已经交款的加盖“付讫”章并注明时间,共99号。其中8号为“换赔”,39号送给朵云轩老板,84号则“墨污减润”。《宣统二年啬翁鬻字》反映的是大生沪所在上海接受鬻字订单的过程。

《丁巳沪帐房致濠南别业讯底(鬻字信底)》提供更多的大生沪所与南通之间就鬻字事宜的细节。尽管这本信底的封面写为丁巳年(1917),其实内容还包括戊午年(1918),涉及己未年(1919)。讯底和信底,即号信的留底。号信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两个通讯者之间的往来信件,大生沪所与大生纱厂之间就经营管理事宜,很多就是通过号信来沟通。大生沪所一般对来往的号信抄录一份,作为留底。濠南别业是张謇在南通的住所之一,大生沪所把鬻字需求连同书写的纸张一并寄到濠南别业,由濠南别业的管家再具体安排。张謇写好后,由濠南别业寄大生沪所转交客户。

丁巳年的元号信是在1917年2月5日从上海寄出的,信中首先提道:“今寄上三百六十一号至三百六十四号对纸,并根条四纸,至祈詧收。”这是上个农历年度(丙辰)尚未及寄到南通的订单。2月9日的第2号信揭示,沪所收到濠南别业寄来的号信以及随信的一包鬻例。号信是一种双向交流,濠南别业方面的信件目前尚未发现,其内容只能从沪所的号信中体味。沪所在第2号信中提道:“鬻例当登申、新报三天。前寄三百六十四号三尺屏四条,此屏乃东洋人所求,三月须应东京书画展览会之用,望早寄下为祷。”沪所对元号号信寄去的第364号订单做了说明,希望早日书写寄发,由客户来源可见张謇书法的爱慕者不局限于国内。2月14日第3号号信提及,大生沪所通过“大德”轮船,把丁巳年的“元、二号对,根条二纸”带到南通。

8月31日大生沪所发出第21号号信,连同之前9封不列号信,至此1917年大生沪所共寄到南通30封号信。之后直到1919年4月15日最后一封,大生沪所所有给南通的鬻字信件,均没有编号,不明其原因。

南通市档案馆保存着大生沪所代张謇收取鬻字润金和墨费的印制的格式收条,落款是“上海九江路大生沪事务所黄光益代收”。所谓九江路大生沪事务所,指上海南通房产公司于1920年在九江路建成的南通大厦,大生沪所于5月18日迁入其中的二楼办公。因此这批收条不早于1920年出现。收条写明,钱款收清后,“俟南通挨号书成寄沪后凭条取件”。

1924年9月29日,71岁高龄的张謇终于放下鬻字之笔,并作诗一首纪念鬻字告终:“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墨池径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此时南通实业在走下坡路,张謇亲手建立的诸多公益慈善机构面临困境,暮年的张謇已经有心无力,但无愧于心。鬻字,是张謇运用个人的特长和名望,为公益慈善事业所做贡献的特殊方式。

(作者单位:南通市档案馆)

2022-10-2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3689.html 1 3 张謇鬻字的组织管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