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旁的吊机上下装卸材料,混凝土搅拌车进进出出……原南通海天建材有限公司厂区里一派忙碌景象。很难想象,两年前,这家公司身负上亿元债务已经无力继续经营。就在企业濒临绝境之时,如东法院探索“清算式重整”方式,及时从破产清算转为重整程序,在保留企业有效生产力的同时,挖掘再生潜能,引入资金4700万元,最大化实现了破产财产变现。
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邀参加如东法院开放日活动时,实地参观了重整成功后的海天公司。“如东法院破产案件办理效率高,真正做到了让企业‘破产不停产’‘救治与生产两不误’。”市政协委员吴理梅称赞道。
风雨飘摇 “老牌水泥厂”深陷困境
南通海天建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04月01日,注册资本230万元,曾是如东地区一家老牌水泥厂,一路走来也是风光无限。然而近年来,因为经营不善,海天公司资金链断裂,严重资不抵债,并且债权人数众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数十件执行案件不能履行,甚至结欠历年职工社保,公司陷入破产困境。
2020年9月,经债权人申请,如东法院裁定受理海天公司破产清算并依法指定管理人。至此,风雨飘摇中的海天公司走上破产之路。
把脉问诊 “府院联动”对症开方
如果直接走清算流程,即使将公司的资产全部处置,也不够清偿债务。企业是不是还能再救一救?要怎么救?如东法院经过综合研判后,认为海天公司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一边帮企业维持生产经营,最大程度保护债权人利益、员工利益,一边为企业寻找“下家”,争取重整的可能。
码头使用权是海天公司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按照如东县人民政府下发的《如东县内河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海天公司原使用的码头应当取缔。
“要对海天公司码头进行规范性提升,确保重整后企业生产要素不因破产而残缺。要协调好各方关系,全方位做好工作。”如东法院党组成员江旭告诉管理人。
如东法院适时启动府院联动机制。在府院联动等机制的协调促进下,案件进程得以迅速推进。经相关部门联合验收,海天公司成功领到了港口经营许可证。此外,如东法院还努力协调各方关系,指导破产管理人围绕厂区生产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整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7月,海天公司通过生产资格综合验收,水泥生产许可证也顺利续期。
另辟蹊径 “清算式重整”重焕生机
打牢重整基础后,如东法院着手指导管理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清算式重整”方案,将海天公司生产厂区内资产与公司其他资产、负债相剥离,并与附随于海天公司的生产资质组成重整标的,由如东县人民法院通过“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招募投资人公告,同时将重整标的以转让海天公司100%股权的形式进行司法网拍,通过公开竞价遴选清算式重整投资人。
最终,东和集团成功竞得南通海天建材有限公司重整投资人资格,并于2022年8月完成海天公司股权收购。随着投资人支付的清算式重整对价款和海天公司其他财产全部变现收入向全体债权人进行了清偿,海天公司破产重整也圆满完成。
曾经的“老树”发出新芽,长出新枝,更结出了硕果。如今,不仅百余名员工的就业生存得到了保障,这家老牌水泥生产企业也“浴火重生”。
“协同做好破产审判工作,对于保障社会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如东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德华表示。·陈炜·
东和集团与资产管理人签订南通海天建材有限公司破产重整协议。严夏菲摄
8月26日,部分南通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受邀参观重整成功后的南通海天建材有限公司。严夏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