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市政协报送的《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案,要求认真研究落实建议案提出的意见建议,强化全要素、全生命周期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王晖批示:“政协此次专题协商议政,意义重大,内容翔实,请相关部门抓好政策的研究、细化工作。”
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工商业底蕴深厚。如今,61家国家级、17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经济版图上熠熠生辉的明珠。
如何让专精特新“小巨人”更好更快地崛起,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不仅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热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会议聚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开展专题协商议政,为建言搭台,请委员献计,并邀请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县(市、区)政协,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全方位、多角度提出真知灼见。
强化顶层设计
上月底,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如皋市又有7家专精特新企业跻身“国字号”,总数15家,居南通第一。居安思危,对标找差。“与苏南相比,我们仍在数量质量上均处于劣势。”市政协委员、如皋市政协主席张元健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动态培育库,推动集群打造、金融扶持等八项工程,在产业链上拓下延上做文章,在人才倍增上动脑筋。
市政协委员、海安市政协主席李春旺提出,统筹优势产业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向上争取,提高产业匹配度,打通申报入口;借鉴上海经验,探索建立南通产业发展区域统筹管理平台,推动要素精确配置,规避县(市、区)同质竞争,构建“准入一把尺、规划一张图、资源一个库、开发一盘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效的行政推动和引导扶持。政协常委们建议,尽快出台促进南通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专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找准特色优势产业的赛道。
提供精准服务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栖,优良的企业发展生态是催生‘小巨人’的关键。”民盟盟员、南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吴明君提出,完善优化服务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立足“店小二式”“引路人”“推车手”角色,实行“一企一策一人”服务专员制;探索建立拟培育企业问题诊断、销号两张清单;开设“线上政策超市”,确保政策红利一键直达、应享尽享;扩大“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成”等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近年来,我市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旨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但总体看来,发展后劲仍未被充分激发。分析原因,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海冬认为:“部分政策不够精准直接,企业创新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不强。”他建议,市县联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功能,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优质企业走资本化服务路线;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额,在研发、投融资、科研人员工资等方面提供更多激励扶持。
加快数字赋能
如何夯实科技支撑,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南通市委副主委林峰建议,积极引进海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围绕南通16条优势产业链,形成以产引才、以产促才、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画出全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地图;建立以专精特新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资源引进机制,加强市县、园区联动,加大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招引培育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就地招引和使用科技资源。
“信息科技时代,数字赋能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是大势所趋。”吴明君提出,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加快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引进具备强大技术能力和丰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搭建“服务商+科研院所+应用单位”协同运作平台载体,持续完善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
马海冬建议,鼓励南通本土龙头企业输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经验和系统,通过现有产业链服务平台和联盟、协会等智库,以普惠、低成本的方式促进产业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好重点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网络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助力企业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和敏锐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要围绕时代所要、党政所需、企业所盼,以‘金点子’献计发展‘大命题’,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黄巍东说。
本报记者 郭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