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破旧漏水的小瓦屋翻建成了新平房,村里的道路也修得更宽敞,如今的生活可比从前幸福多了!”2日,如东县河口镇小澪村村民孙权乔迁新居,向记者道出心中欣喜。
今年10月,我市发布《南通市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方案》,计划今年改善6000户、5年内改善5万户农房。当前,全市突出“农房安全和品质提升”的重点,因户施策,探索了退宅入镇、加固改造、原址翻建、选址新建等多种渠道,稳步推进农房改善,努力让“居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在江海大地上成为最生动的现实图景。
尊重意愿 提升品质
小澪村村民孙权和兄弟孙锡林两人各有一套小瓦屋,不仅破旧不堪,还阻挡了村里主干道路。得知有农房改善政策后,孙权第一时间申请原址翻建。“我兄弟常年在外,老屋空置,这次改造他让我一起拆了,在新房里给他留一间房就行。”老屋原址翻建花费80万元,建成了180平方米的洋气平房,装修精美,宽敞明亮,兄弟俩十分满意。
同样过上新生活的还有如东县岔河镇振河村村民徐七明。几个月前,62岁的低保户徐七明还只身一人住在杂草丛生的小平房内,几个月后,他就拎包搬进了崭新的小套间。徐七明的小瓦房紧邻丛庄二桥,今年5月,桥梁施工加上农房改善,村里为徐七明积极争取到资金,请农村工匠为他建房,还另外补贴了2万元。“如果不是桥梁施工和危房改造补贴政策,我想都不敢想能住到现在的新房子。”徐七明感慨地说。
如东县岔河镇建设局局长孙海建告诉记者,徐七明的老屋重建后让出部分空地用于桥梁建设,“重建后新桥和道路都更宽了,不仅方便两岸村民出行,也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
当前,农房改造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全市各级强化规划引领,尊重农民意愿,关注困难农民,调动了农民自我更新住房、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极大改善了困难村民的生活条件。
因地制宜 多元改善
早在2021年,如东县河口镇就启动了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产权住房工作,“摸着石头过河”抢先一步改善乡村面貌。农户每人可享受40平方米的补贴,每平方米补贴3800元,吸引了不少农户“退宅入镇”。
跨镇上班的张勇将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而年迈的父母不舍老家祖宅,总想回去看看。“城镇集中住房安全性更高,可以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将来父母住在那儿我很放心。”张勇告诉记者,为父母购买了98平方米的住宅,减去补贴只花费不到41万元。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当前,张勇置换的小区锦悦花苑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3月份交付。河口镇建设局局长丛昌州介绍,目前已有19户签订了置换合同,在7月5日选好了房号。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村民居住条件,积聚了河口新城人气,也优化了土地资源,促进了乡村振兴。
与河口镇的“退宅入镇”不同,启东市寅阳镇江夏村则计划进行加固改造。据介绍,江夏村有一条古街,东西长约250米,南北长约120米,曾开着药店、茶馆、说书场、染布坊等店铺,应有尽有,极其热闹。该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计划创建省级传统村落,所以将以老街周边为重点区域进行改善,计划2023年初进行规划并于年内启动改造。
由此可见,全市在持续改善农房条件的同时,根据不同区位情况,充分挖掘了历史、地理、文化等特色,积极保护乡村的自然禀赋、历史要素、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久久为功 全面发展
《南通市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方案》要求重点推进1980年及以前建的农房改造改善,支持鼓励1981年至2000年所建农房的改善,建设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全市计划五年改善农房5万户以上,年内完成6000户。截至9月,全市已完成3000多户农房改善。”市住建局村镇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几年,南通市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万余户,建成19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89.6%。
据了解,我市共排查出1980年以前建的农房48000多户,而大部分老旧农房已自主完成翻新修建。剩下的遗产房、破落危房、“两违三棚”、应拆未拆房、私搭乱建房等,相关部门将采取分类整治措施,开展专项行动,不断提高农村房屋安全水平。后期,我市还将探索建立农房定期体检、农房保险、农房养老金等制度,建立健全农房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房安全动态管理。
“不仅农民住得好,农村也要全面发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深化美丽庭院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我市将同步提升规划发展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建设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拥有田野的都市”,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好图景。
本报记者 李慧 蒋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