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际国内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面积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谁能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未来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培强创新主体,各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2012年南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平台加速推进、科技产出量质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09项,获得国家、省专利奖74项,涌现出“希望6号”“天鲲号”、超高压交直流海底电缆、RV减速器、高安全特种玻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21年3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锚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以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为支撑,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
从科技部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来看,南通在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3位。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在“十四五”末,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要实现这个目标,南通需要下大力攻克制约城市创新的诸多障碍。这些障碍和难题主要有:一是企业引领创新的力度不够。在中国制造500强中,苏州有恒力集团、国泰集团、协鑫集团等诸多企业。南通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大企业的产业门类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二是未能形成集群式、产业链式创新。纺织服装是我市优势产业之一,但是中低档产品居多,产品的设计能力和企业品牌运作能力不足。南通已有中远船务、中远川崎等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由于缺乏关联产业和配套支持产业,影响到整个海洋工程高端装备集群质量的提升。三是人口流入素质不高、高端技术人才引不来。我市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流向高校、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虽然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但总体数量偏少,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
在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南通应在确定战略目标、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创新生态体系领域入手,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一是根据城市特点,确定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优势,前瞻性确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需要攻破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以链式集聚为导向,加快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龙头带动、配套跟进、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快推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力争“十四五”培育1到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到4个超2000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集聚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环保、5G、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以占据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加速孵育科技中小企业。针对科创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进行分类,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量化评价,有效集成分散在各部门的财政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等,调动银行、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参与,以积分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创新型企业主动增信,精准量化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切实增强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和创新能力。
三是前瞻性布局创新平台、技术平台。大力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落户,积极引导高校、院所与南通本地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或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境外大学,根据“一事一议”予以资金政策重点扶持。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科研院所的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服务,以助推南通先进制造业发展。借助区位优势和建设“开放门户”契机,加强科技创新跨江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四是构建国内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普惠制企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应免尽免。系统发展科技金融,构建从企业孵化、创新融资、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拓宽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应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知识、技术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城市精神,形成公平竞争、奋力拼搏、多元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同时,不断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落到实处,全方位优化创新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