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微
泛览洋洋洒洒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对两宋三百多年总体政治框架的印象是比较压抑沉闷,但其间不少人物传记有着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可读性还是较强的。读罢其中的《徽宗韦贤妃传》,感觉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太后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韦太后早年被宋徽宗赵佶封为“龙德宫贤妃”,金人入寇,靖康之变,韦贤妃随徽宗及大批皇室成员被掳至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忍辱侍奉金国大将完颜宗贤十五年,并生下两子。后来宋高宗想方设法迫使金国送还南宋,才得以安享晚年。据《宋史·徽宗韦贤妃传》记载,“韦太后薨,年九十”,我对此一直深表怀疑。仔细比对《续资治通鉴》《宋史纪事本末》等多种可信度较高的史料,韦太后应该是三十八岁被掳,五十八岁南归,享年八十岁。但是宋高宗坚称,他的母亲是四十八岁被金人俘虏,这就令人费解了。然而细细想来也不奇怪,高宗是个孝子,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遥尊母亲为“宣和皇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又尊为皇太后,逢年过节或母亲生辰都要面向北方恭贺请安。
宋高宗早在做康王的时候曾自告奋勇,入金充当人质,历经凶险,所以他深知母亲在金人铁蹄下近二十年过的是何等屈辱的日子。对饱受心灵和肉体创伤的母亲来说,名声会比生命看得更重。在金邦这些年来非人的经历无疑是不堪回首的,高宗要帮助母亲抚平创伤,首先就是要面向朝野,“洗清”韦太后的声誉。
高宗早有耳闻,无论是满朝文武还是民间百姓都在悄悄传言,徽宗的嫔妃、公主们已在虎狼群中难保清白,韦太后当然也不例外。高宗挖空心思,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掩盖和抹杀韦太后曾被迫为金人生子的事实。试想,当人们得知韦太后入金时已经四十八岁了,还会相信她能生出两个儿子吗?那肯定是金人散布的谣言吧!高宗处心积虑,不惜伪造时间差,把母亲的年龄凭空拔高了十岁,帮她掩饰那段屈辱的经历。所以史书也据此记载,韦太后归宋时已年近七旬,又享了二十多年的清福,九十岁善终。
说起韦太后与宋高宗母子俩,心计都比较深,有时候表现得很不仗义。其实这也难怪,他们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〇年),徽宗被掳的三十四个女儿中,有一个柔福公主竟奇迹般地逃回了南宋朝廷,高宗与她是异母姐弟,乱世中骨肉重聚,免不了抱头痛哭一场。十年后韦太后也回到故国,可是当她见到柔福公主时,却显得非常尴尬。当晚,高宗从母亲口中得知一个让他十分震惊的消息:这个柔福公主是个冒牌货,真正的柔福公主早已死在漠北了。然而高宗也不傻,自己的姐姐是真是假他还不至于搞错。从母亲闪烁不定的眼神中,他马上猜到了其中的原委,但不能挑明,只能心照不宣。
韦太后究竟为什么要一口咬定这个公主是假的?事实上,韦太后和柔福公主沦为金军玩物之初,是同时被打入“浣衣院”的,所谓浣洗衣服是说得好听,其实就是金人凌辱女性的场所。她俩彼此都知道对方受辱的底细,因此只要柔福公主在,这些尘封的往事就有可能被重新提起,韦太后就会感到抬不起头来。彻底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柔福公主永远闭口。高宗心领神会,立即以冒认皇亲的罪名将柔福公主处死,也就去除了韦太后的一块心病。
如此看来,韦太后这个人真的是太有心计了。当初金人松口允许她回家时,她“恐其反复,呼役者毕集,然后起攒”,可就在这时,那个可怜的宋钦宗奔来哭喊,求她回去后转告自己的弟弟高宗,千万也要设法让他回去,只要像父亲徽宗那样做个京城道士就足够了,保证不会奢望帝位。韦太后假意答应,可心里明白那是儿子最忌讳的事情,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回去后提也不提。
韦太后在归宋途中还有一段插曲,充分证明了“太后聪明有智虑”。在经过燕山脚下时暑气逼人,押送的金兵怕热,懒得继续走了,韦太后怕夜长梦多,“虑有他变,乃佯称疾,须秋凉进发”,一面迎合这些人的心思,故意说可以等到秋凉再走,一面又向随行的金国使者借了三千两黄金,分给这些押送的金兵作为犒劳。金兵得了赏钱就忘记热了,又高高兴兴地继续赶路,“由是途中无闲言”。
值得注意的是,韦太后这种心机重重、讳莫如深的性格基因,被她的儿子宋高宗全盘继承了。高宗即位后,口头上宣称要恢复中原迎回二帝,内心却在盘算着他自己的小九九。对他来说,一个旷古难题正摆在面前:徽、钦二帝若是果真归来,自己将摆在何处?抗金名将岳飞过于天真,只知精忠报国,直捣黄龙迎二圣,却哪里明白高宗的心思?对高宗来说,岳飞“迎二圣归京阙”的宏愿其实正戳在了他的痛处。岳飞不除,费尽周折取得的宋金和议就很有可能变卦。于是高宗先利用岳家军的神勇挫败金兵的锋芒,然后与金国谈判,要求归还自己的母亲韦太后,接下来默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收拾了岳飞,安安稳稳地做起了他的太平天子。
高宗即位之初念念不忘母后,为达到迎回母后的目的不惜向金人屈膝求和,表面看来是个孝子,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他明知徽、钦二帝长期在北方受苦,既然有能力迎回母后,按说也完全可以迎回二帝,可是他怀揣难以启齿的目的,恝然置父兄的生死于不顾,如此心术,与他的母亲韦太后不顾天理良心,置柔福公主于死地,简直如出一辙……
掩卷之余,心中阵阵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