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二
据《南通日报》报道,近年来,海门区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绿肥种植、轮作休耕、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实现了化肥减量增效,有效提升了耕地土壤的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近五年的15.22g/kg提升至现在的17.45g/kg,耕地质量等级也从5.54级提升至现在的5.13级,耕地质量逐年上升。
大量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土壤板结,不仅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也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改良农田土壤质量,提高地力,提升产能,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其中,不断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创新相关粮食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种粮,充分运用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鼓励、引导、调动农民使用有机肥种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对种粮大户种田进行科学技术指导,让他们掌握科学施肥知识,并给予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加大有机肥使用,促使种粮大户主动进行土壤改良。
还可以在秸秆综合利用上不断创新。秸秆焚烧就是污染物,秸秆综合利用就能变废为宝。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全国各地探寻出很多可行之法,比如,秸秆通过发酵处理,可以制作成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减少化肥用量。有机肥用量增加,化肥使用量就能减少。畜禽粪便是农业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要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养殖,化解畜禽粪便污染,使其转废为宝成有机肥。在治理养殖污染的同时,推进畜禽养殖向绿色转型,改变粗放的养殖方式,推广病死家禽无害化处理,实现粪便转化有机肥,养殖污染零排放。
农田土壤板结如果不进行改善,就会陷入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板结的恶性循环。造成农田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过量使用化肥,所以,农田土壤改良难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不仅需要持续的人财物投入,还要有循序渐进的耐心,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