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如皋市城北街道,新农路、新小区、新良田、新学校映入眼帘,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就是党员干部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全年10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达85%,为百姓增添幸福感、获得感。
村道雨天走再不沾泥了
“家门口的这条路终于修好了,既平坦,又干净,走在上面脚不沾泥,心情可好了。”城北街道志勇村76岁的村民奚武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老人嘴里的这条村道,原先是条泥巴路,坑坑洼洼,行人晴天走沾一身灰,雨天走抹一腿泥,私家车跑起来颠来颠去。路不宽,只有两米,每到农忙时节,收割机难以进入农田,只能人工劳作,附近村民苦不堪言。
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收割难,城北街道决定实施提升改造,资金由财政全额补助。工程实施过程中,街道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蹲点现场,全程监督工程质量,协调解决施工遇到的矛盾。登门劝说村民拆除路两旁的棚房、搬走草堆。
今年,城北街道7条村道纳入“一事一议”奖补道路工程,涉及7个村,预算总长度5.58公里,总投资322.31万元,其中,一事一议筹集资金46.58万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83万元。截至10月底,工程全部竣工。
老小区墙面粉刷一新
走进庆余新村,粉刷一新的墙面,干净整洁的路面,绿树成荫,居民在楼下凉亭拉着家常,“没想到,我在晚年还能享受到这么美好的居住环境。”常住在小区的78岁宋致兰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说是新村,其实是已有2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原先小区里乱搭乱建,路面破损,飞线纵横。城北街道积极筹措资金,推进老小区改造,疏通下水道,雨污分流,安装路灯,修整道路,墙面出新……一系列改造,让老小区焕发新生机,居民看在眼里,更喜在心里。
今年,他们还高标准完成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涉及通扬河河东片区8个安置小区和10个老小区,把城市排水管网“欠账”还清了。
撂荒地变成“吨粮田”
连日来,城北街道天河桥村、野林村8100亩高标准农田迎来了首季大丰收,田野上机声隆隆:收割、脱粒、茎秆分离、谷粒清选、装袋运输,粮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为了配合项目施工,村里安排专员现场协调服务,做到农户耕种与项目实施两同步、抓好防疫和项目进度两不误。”村党总支书记刘军介绍:“之前我们村农田高低不平、耕作难、排灌难、大型机械难进田,经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迎刃而解,一部分‘撂荒地’变成香饽饽,实现了农户收入、村营收入的双增。”
2009年,城北街道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目前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达到70%。今年实施的项目涉及天河桥、野林两个村,总投资3920万元,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便于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成为新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孩子家门口读上“优质校”
“没想到家门口的学校这么漂亮,我接送孩子也方便了,还是附小的分校区。”学生家长倪霞兴奋地告诉记者。9月1日,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开发区校区、附属小学开发区幼儿园如期迎来首批新生。
这个教育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按照小学8轨、幼儿园6轨的标准打造,建成了“人与自然互动、空间与文化交融”的书院式园林校园,学校从开工到建成仅用11个月时间。
城北街道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近年来,先后高标准新建1所初中、3所小学和6所幼儿园,并对1所初中和2所小学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参与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千方百计推动教育“硬件”“软件”双提升,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擦亮“教育如皋”品牌。
本报通讯员 周锦旭 钱蕊
本报记者 杨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