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宏集团投资打造望荷园水上世界项目启动,地热温泉水处理中心开工,小火车旅游线路全面竣工……”20日,尽管持续疫情给如皋平园池村带来阵阵寒意,但村营收入逐年稳定增长态势不变。该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介绍:“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建设和流转,溢出1000亩集体土地发包,村收入从2019年170.65万元,增加到2021年267.49万元,今年可望继续逆势增长近1成。”
作为南通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平园池村发展集体经济“头雁”引航作用日益显著。如皋城北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鞠小华介绍,该街道38个村去年收入5892万元,今年收入仍有增长,村级“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向土地要溢出效益
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季,平园池200亩荷塘月色景区全面升级,太空莲等新种引入,小火车、大摆锤、网红飞机等设施旅游项目,全面融合休闲农业。10年前,像其他资源匮乏、转型难以持续的薄弱村一样,该村深度老龄化,农民不愿种田、种不了田。
向土地要“溢出效益”,成为不二之选。从2014年开始,借力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该村规范有序流转土地。目前,全村已流转3243亩土地至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土地流转全覆盖。村集体充分整合沟、渠、路及集体闲置用地,溢出1000亩集体公用面积,通过合作社向稻麦、莲藕、花卉苗木、果蔬水产等28家经营主体,发包土地4243亩,村集体每年增加溢出收益及相关费用120多万元。刘炜建说:“今年改良400亩食用莲藕,配套建设甲鱼套养基地,引进富硒甲鱼,每亩可增加土地租金溢出收益400元,计16万元。”
让美丽经济放光彩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几句话,说到了平园池村村民的心坎上。发挥莲藕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平园池村悄然变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乘着小火车,驱驰千亩藕池,荷风鹭影徘徊,残荷雨声阵阵。汲取上千年莲藕种植传统,平原池村创造观赏荷花景观,实施规模化莲藕种植,配套建设道路、木栈道、观景台等,重现田园风貌。利用石磨、小瓦、轮胎等材料,岱东头老街唤醒乡愁——2017年至今,村里共举办五届荷花节及两届菊花展,近百万人次观光旅游。
200多名平园池村村民,投身“美丽经济”,打理荷香民俗园(3A)、农博园、生态采摘园等各类休闲农业景点。骁乐农场场主陈佳说:“大家开发荷叶茶、莲子、玫瑰花茶等农副产品,注册‘平园池’等品牌,形成生态产业链。”新建游客集散中心、培训学院、文化广场、骑行步道等,一幅“平碧园入诗、池映村上画”的图景徐徐铺展。
助老乡日子更红火
因村制宜,发掘土地、区位、文化、资金、资产、资源等优势,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之路,平园池村始终在努力。
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平园池,助建田园坊、藕池湿地等项目,相关负责人邵小建奔波两年,颇为自豪:“村以此对外发包,既有效盘活集体资产,又解决游客吃住,特别是眼下列入防疫应急保障基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平园池人把目光延伸至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唤醒“沉睡”的村级资产。去年,建成2560平方米的连栋玻璃智能温室、3360平方米的连栋薄膜温室及配套设施,与集草庄盆景农场协商租赁,年增加收入16万元。
“农旅结合+蓝莓园”,是该村久德农博园的范式创新。眼下30亩蓝莓已挂果,绿宝石、莱克西等新品种蔬菜长势喜人,藕田套养甲鱼、乌鱼、龙虾、鲫鱼等水产品预计年产值300多万元。纯农业村主推“溢出”模式,城郊社区扩展“物业”模式,盘活要素推行“飞地”模式,国资介入实施“双赢”模式,用好政策做强“扶持”模式,助推“老乡”日子更红火,如皋好戏在后头。 本报记者 吴一多 施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