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林
四腿叉地腰板强,平稳屹立任你扛,造福世人默弓背,不与沙发论短长。——《赞凳子》诗
沧桑的板凳上,有温馨的经历和童年长大的记忆。
曾经,我家是九口之家:祖父、父母还有我们姐弟六个。母亲的勤劳和精心算计,让我们没有挨冻挨饿。缺憾是家具少,凳子更少,即使有几张凳子也是短臂膀少腿,做木匠的祖父常常自嘲:“木匠家的凳,连脚困。”意思是木匠家没有好凳子坐,因为要在凳子上做木工活,常常将凳子弄得遍体鳞伤。但有一点至今记得,在我家,哪个孩子入学读书,祖父必要为其制作一张新板凳,这是让我们扬眉吐气的事情。开学那天,我们扛着新凳子走进教室,将板凳放在醒目的地方,骄傲地告诉同学,这是我的凳子!
板凳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村里有了娱乐活动,它更是小孩子必不可少的依靠。村里操场上放电影,成了我们的企盼。天还没黑,孩子们就千呼百应,我和三个姐姐常常安排一个人占地方,先去的人扛一张高凳,放到自认为比较理想的地方,然后坐下来守着。那时候看电影的人极多,前面的人站着看,后面的人只好站在凳子上,直站到小腿打颤,才依依不舍地跳下来,坐着歇一会,看不到画面,即使听着声音也心满意足。
每次看电影,一定要等到银幕上出现剧终才肯离开,而且还要打听明天在哪个村接着放,才恋恋不舍地扛着板凳回家,这时,大人们已经睡熟,生怕开门声把他们吵到,我们便蹑手蹑脚地悄悄推大门的缝隙,身子挤进屋子,摸黑钻进被窝。等到第二天清晨,再一脸兴奋地和大人们分享看电影时的情节和心情。
有电影的童年是美好的,有故事的童年是快乐的。我们常常是看一场电影不能尽兴,第二天又与伙伴结伴去邻村再补一场。两村相距三四里,除了小土路,还要经过一个大水塘。一个数九隆冬的日子,我们几个人来到水塘边,月光下,冻得硬梆梆的水塘,宛如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宫。堂哥锁儿走上去试试,说是很结实,我们便将板凳反放在冰上,当成溜冰器具,一个人坐上去,另外的人稍稍发力一推,凳子便平稳地滑出去,虽然滑得不是很远,但安全,大家便轮流推轮流坐,开心至极,尽管手脚冻得发麻红肿,却一点不觉得疼痛。
小板凳还有一个用场,就是在自行车驮东西的时候,仰面朝上放在车架上,便抬高了离地高度,比如驮棉花包等。
农家的凳子种类很多,有高凳、矮凳、半高凳,长凳、短凳、独凳等等。
高凳又叫大板凳,凳面长90厘米,宽20厘米,四条腿和板凳面套楔构成一体,高至膝盖,能相坐二人,和方桌配合。矮凳多为独凳,更矮小的叫爬爬凳儿,多用于灶前坐着拉风箱烧火,或拿到田地里用以薅谷拔草拔秧苗等等。在凳子系列中,椅子属于高级别的,是一种特殊的凳子。
弥漫着木香的桌椅板凳,被刷上油漆以后,摆放在房舍里,便有了一种尊贵的气氛,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家室。
在乡下,当年还有一种专用于搁棺材的凳子。比一般高凳还要高出一些,它的名字也特别,听后会让人有点毛骨悚然——冷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当年对读书做学问人的要求,这个冷不是冷凳,是指苦读,读书人必须下苦功夫,沉下心来,守住寂寞,才有机会遇见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