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榉树、红叶石楠、红叶李、桂花……在海门区四甲镇合兴村“80后”新农人许仲德的苗木合作社里,二十多种苗木让人目不暇接。从大学毕业就职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再到辞去稳定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干部,现如今成立了林木合作社、拥有苗木作物15万株、年产值3000万元,属于许仲德的田园梦想,正在他脚下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实现。
四甲镇东南村党总支委员陆春辉,硕士毕业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反哺家乡的特色农业发展,帮助东南村在甘蔗、山药和蓝莓等农产品培育上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成立了新型合作社,批量种植、规模运营,提高了村营经济水平。
人才回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四甲,随之而来的,是乡村随处可见的产业兴、人气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由此可见,人才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人才哪里来?首要的就是本土人才。无论是许仲德还是陆春辉,他们对家乡都有一种朴素而强烈的情感,愿意与家乡共成长。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熟悉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本土人才;人才发展需要空间,在广袤大地中寻找人生坐标,家乡无疑是最适合的土壤。
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四甲镇还不断外引人才。南通泉氏水果种植有限公司是四甲镇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在头桥村流转113亩土地用于葡萄种植,流转1000亩土地用于草莓种植,形成了千亩草莓产业园,为村民带来了10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会不断培养相应的人才,现在泉氏水果就有10多位草莓、葡萄种植能手,他们不仅给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还会帮助销售,如今我们镇上懂高端水果种植技术的人才越来越多了。”四甲镇副镇长郭佳高兴地说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四甲镇坚持在“引、育、用、留”上持续用力,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育造就一支爱农村、懂农业、为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截至目前,四甲镇共吸引海外人才3名,高层次外省人才15名,本土高层次人才58名。他们扎根在各个岗位,服务在各个领域,为四甲镇的乡村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优化职员等级晋升制度、优化岗位设置、优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村干部绩效考核和待遇……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为此四甲镇出台一系列举措优化“留”才环境,打造乡村人才向往宝地。
四甲镇党委书记黄红杰表示,下阶段四甲镇将通过敞开大门“引”才、分门别类“育”才、多方搭台“用”才、优化环境“留”才等一系列举措,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堡垒”,让人才在乡村土地释放自己最大力量。
本报记者 黄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