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节,地里的秸秆往哪里去往往是一大难题。我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1100万亩以上,全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达320.66万吨。近年来,我市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化还田为主,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为辅的多元利用格局,变废为宝、点草成金,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310.3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6.78%。
机械化粉碎秸秆还肥于田
秋收农忙季,如皋市白蒲镇丛埼家庭农场里,联合收割机正忙碌作业,一旁的犁耕深翻机械上阵,地里粉碎的秸秆就被埋在了泥里,黑色的土壤露出地表……
丛埼家庭农场负责人丛小林告诉记者,他承包的500亩地已完成秋收,水稻颗粒归仓,小麦播种也接近尾声。“我们去年开始采用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处理,已实现秸秆全量还田,效果非常好。”丛小林介绍,收割时,将秸秆切成小于10厘米的长度,深耕整地作业深度18至35厘米,旋耕要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秸秆还田后,能大幅提高土壤的有机质,避免土壤板结,减少含钾化肥使用量,有效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秋天破一层皮,胜过春天翻一犁。如皋市福欣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镇华说,实施秸秆犁耕深翻还田能有效解决原有犁底浅、耕作层薄问题。“深翻过后,秸秆深埋地下化作土壤的滋养源,小麦种下去容易发根。”
几十年前,在杨镇华父辈人眼里,秸秆是舍不得扔的资源,那时常常把秸秆拾回家、堆成垛,当做烧饭的燃料。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的普及,人们对秸秆的需求逐渐下降,堆在地里也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秸秆处理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有的地方一把火一烧了事。
“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有害人们健康,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杨镇华说。
我市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禁烧禁抛宣传,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培训讲解秸秆还田技术路线和要领,提高技术到位率。海安、如东、启东、如皋、通州被列为全省秸秆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试点单位,试点面积26万亩。落实省级20元/亩的奖补政策,对犁耕深翻还田试点的给予40元/亩,有力促进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2021年,全市稻麦总面积552.19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320.79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58.09%。
秸秆经济催生经纪人
如东县袁庄镇赵港村稻田里,一台台大型机械正在奔跑,收割机收割后,搂草机、打捆机轰鸣着作业,“吞食”着倒伏的秸秆,“吐出”一个个圆柱形草垛,被运草机送至秸秆临时堆放点,秸秆满地的田野顿时变得平整洁净。
“把田里的秸秆收起来卖到秸秆收购点,不仅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增加经济效益。”袁庄镇赵港村党总支书记冯建军介绍,今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添置一台打圆捆的秸秆打包机,自动捡拾打捆,压制成型,省时又省力,一天打捆400亩秸秆,大大提高了秸秆离田速度。秋季秸秆禁烧从综合利用的源头抓起,赵港村投入120多万元,购买了秸秆离田配套农机具,为农场主和农户提供农作物秸秆离田有偿服务,3600亩连片水稻田完成机械打捆离田。
位于通州区平潮镇的亿邦秸秆专业合作社里,零散的秸秆在场地上堆成了一座小山。“一部分打包成捆的送往发电厂,还有质量较好的送到饲料厂。”合作社负责人冯秀梅是一名秸秆经纪人,她介绍说,近两年政府对购买秸秆综合利用农机的政策补贴力度很大,合作社已购买秸秆打捆机、拖拉机、抓草机等多种农机共十几台(套),除了自己用还可以租给别人收取租金。
从最初的一把火,到现在的打捆出售、综合利用,秸秆经济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秸秆经纪人”。通州区216个村建立村秸秆经纪人队伍213支、1700多人,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秸秆运输队”。“以前这些没人要的‘废品’竟然也变成了‘香饽饽’。”通州区石港镇志田村村民张铁均说,他给公司当搬运工,一天能挣400多元。
我市重点引导农机合作社和秸秆利用企业,依托装备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开展秸秆收储,建立秸秆收储点,形成了农户或合作社-收储点-加工企业,合作社(收储点)-加工企业,农户-收储点等收储模式。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形式,鼓励发展壮大收储利用主体,目前全市逐步形成了“村收送、镇储加、企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模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秸秆收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市建有规模秸秆收储主体180个,秸秆收储行政村覆盖率达95.44%。
同时,我市加大扶持力度,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21年,全市用于秸秆综合利用的财政资金累计1.45亿元,其中机械化还田补助0.75亿元,离田利用0.7亿元。
秸秆产业链不断拉长
海门全区油菜常年种植面积约16万亩,近年来,海门对油菜秸秆综合利用进行全方位探索。海门港新区城河、浩中、福良等村与附近种粮大户无缝对接,将油菜秸秆变废为宝,成为牛羊的主要饲料;正余镇新岸村实施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探索秸秆与尾菜、畜禽粪便混合堆制有机肥,实现生态循环利用;海门红杉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省农科院“农作物秸秆生产水稻育秧板技术”,开辟了秸秆利用新路径。
每到丰收时节,位于通州区石港镇乐观村的南通丰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非常忙碌,一车车的秸秆陆续运往仓库。这些秸秆经过粉碎、打包,40多天的发酵,成为奶牛的“口粮”。
2021年,南通丰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了两条国内技术领先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生产线,目前每条生产线的秸秆日处理能力约500吨。“我们采用将秸秆粉碎后加入微生物菌种进行发酵的秸秆饲料化技术,牛吃起来适口性好,吸收率更高,受到很多大企业的青睐。”公司总经理丁立明介绍,公司与现代牧业、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卫岗乳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良好的产品销路,预计全年秸秆销售总量将达10万吨。
作为南通地区最早生产秸秆压块、秸秆制粒的秸秆能源化利用专业合作社,如东县祥胜秸秆能源化利用专业合作社不断开发秸秆利用的附加值。从最初的秸秆压块、秸秆草绳草帘等粗加工产品开始,到如今的秸秆纤维、秸秆压块成型燃料、秸秆有机肥料、秸秆纤维集成墙板制作,合作社以秸秆为原料,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工生产秸秆燃料、秸秆生物质燃料块,以及加工秸秆纤维、秸秆粉等,实现了“1+X”系列产品的开发,年处理秸秆3.5万吨,解决了4万多亩秸秆的出路问题。
如东县全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约211万亩,今年是如东县推进市考断面以上秸秆离田的第二年,共涉及14个镇、35个村。为确保市考以上断面全部离田,如东县农业农村局与祥胜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景源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等多形式利用主体进行沟通联系,加大秸秆收贮工作的力度。一部分优质的麦秸秆制作为草食动物饲料,销往宁夏、甘肃、新疆;另外一部分优质秸秆送到扬州纸厂,作为工业原料造纸。还有一部分秸秆,卖到泰州姜堰做蘑菇菌种的基料。质量稍差的麦秸秆、油菜秸秆送到沿海边,进行盐碱地改良。
我市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进入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以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全市建成121个规模利用主体,秸秆综合能力应用指数在0.95以上。
本报记者 卢兆欣 本报通讯员 顾婷婷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