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能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那是我一生最感动、最荣耀经历。”日前,反复观看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首席专家刘曼华倍感亲切。
尽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模范医师”、全国卫生系统“医德诚信楷模”等荣誉等身,刘曼华并未懈怠,依然风风火火第一线。
11月29日下午4时许,刘曼华完成8台手术,站立约8小时,依然精神矍铄。“最多一天要做12台手术,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每周一次的专家门诊,多达65个预约号,但就诊要达90个号……”从医40年,起早贪黑,她不以为苦,每次看到病人痊愈后的笑脸,便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一年千余台手术,她如何做到?刘曼华与团队跟台麻醉师、护士商量,一起提前上班,赶早准备好手术台,争取在早上利用空手术间两台交叉准备,减少等待时间。
不仅有量,更要求精。刘曼华说,术前、术中、术后,医生的神经都要高度紧绷,基本功、经验和智慧三者缺一不可。“医者,不仅需要技能过硬,胆子要大,更要细心、耐心。”刘曼华说,“病人在术后还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即使是再微小的症状,都要弄清发病缘由,绝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医生必须临床,坚持早查班晚查班,这是对病人的高度负责。”
在积极开展临床诊治的同时,刘曼华也注重科研创新指导临床实践。1993年她曾赴日本研修,日本成田记念病院引进了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而在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都是黑白B超,刘曼华突然想到:用彩超监测胎儿血流,可掌握胎儿在宫内状况。回国后,经过两年努力,她完成了2000多例数据监测,写成了胎儿血流速度波形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参数研究。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苏省在此领域的空白,为预测胎儿宫内安危提供了依据,对于降低国内围产儿的死亡率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刘曼华提出的用彩超测量脐动脉S/D值预测胎儿宫内缺氧,一直作为临床诊断标准被国内各大医院使用至今。
在刘曼华的办公室桌上,有一张女儿刘颖蕾的照片。谈起女儿,刘曼华十分欣慰,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刘颖蕾长大后也选择了学医。如今,刘颖蕾和母亲并肩战斗在医疗第一线。
近几年,作为妇产科专家,刘曼华真切地感受到低生育率趋势。面对我国的“少子化”困境,她呼吁年轻一代转变观念,克服畏惧生育心理,担起社会责任。“大国崛起,需要大批高质量人才。”她由衷期待。
见习记者 陆薇 本报记者 施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