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江苏沿江农科所聚焦“节能降耗 环境友好”课题——

把绿色论文写在江海大地上

12日上午,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资环研究室副研究员薛亚光照常前往如东县冯桥村、饮泉村示范田,深入田间地头查看麦苗情况,与种植大户交流,提供耕作技术和管理服务,了解低碳减排生产技术在农村的落地情况。

秸秆还田后,如何实现苗全苗壮、丰产高效、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相协调?围绕这一难题,2007年起,江苏沿江农科所自主研发“稻麦条带旋耕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先后在如东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如东多个家庭农场、海门悦来镇保民村以及泰州市姜堰(稻麦)推广示范基地等地多点开展技术试验示范。

一直以来,沿江农科所在追求农业高产优质的同时,就把低碳环保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和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两方面开展工作。

“秸秆禁烧还田的环境下,怎么还,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沿江农科所副所长刘建表示。为此,该所探索出秸秆归垄行间集覆还田方法,研发出“稻茬麦洁区播种宽窄行种植技术”,其核心体现在采用多功能耕播机一次作业同步实现苗区净秸、条带旋耕、施肥、宽窄行播种、苗区镇压和沟系配套,节肥省种、简化机械作业环节、降低能耗,形成良好的生态效应。

十多年里,这一科研成果的配套机器已经历了4次更新换代,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因较好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稻秸全量还田下小麦难以全苗壮苗等难题,《2022年全省小麦秋播技术意见》对该技术进行了推介。

秸秆还田是最经济有效的土壤培肥措施,但传统稻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后厌氧环境不仅产生大量还原性物质,影响水稻生长,且显著增加稻田甲烷排放。针对这一问题,农科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又创新稻田甲烷减排和丰产增效关键技术体系,创建了适宜我国水稻主产区的丰产减排稻作新模式,并在我国黑龙江、江苏、江西和重庆等区域开展示范与推广应用。相应研究成果《水稻丰产优质与甲烷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1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聚焦“节能降耗 环境友好”课题,近年来,沿江农科所在这一方面已累计立项省部级课题8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与编撰的专著数本。为了让这些科研技术成果落地应用,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该所创建所村对接科技服务模式,2019年起同海门悦来镇保民村、如东曹埠镇直港村、如皋白蒲镇合兴村,以及如东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对全市范围的家庭农场进行常态化技术指导。得益于在绿色农田建设、稻麦优质高效生产方面的提升,如今保民村是远近闻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摘掉贫困帽,成为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而在如东曹埠镇直港村,500亩土地全部用来开发优质大米,目前已打出“九遥香”“九遥丰韵”等名片。好消息是,今年,在第六届“盱眙龙虾香米”杯“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结果名单上,“九遥香”大米喜获特等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将这两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目前,沿江农科所耕作栽培团队正重点攻关化肥的深施和长效利用技术,围绕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肥次数多、人工成本高、浪费严重等问题,研发“肥料球”技术,通过把农作物所需肥料浓缩在一颗球里,根据庄稼根系吸收的规律一次性解决施肥问题。刘建介绍说:“要多少肥料、放在什么位置、怎么成球,是需要经过不断试验研究的。而它的潜力无限,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又能减少水体污染、保护环境。”

本报记者 叶国 杨镇潇

2022-12-16 江苏沿江农科所聚焦“节能降耗 环境友好”课题——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0041.html 1 3 把绿色论文写在江海大地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