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广玉兰

打草鞋

□海德

上小学时,我们经过马家桥,桥西有位马老爹,中等身材,消瘦,每天挑着一担草鞋去城里卖。他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头,扁担上的草鞋像晾晒的鱼干,在风中荡来荡去,犹如活鱼在水中跳上跳下。要进城了,高兴得摇头晃脑。中午,我们放学回家吃饭,有时还能碰巧遇到他。草鞋不再挑着了,几双没卖掉的草鞋套在扁担头,背在肩膀上。好像姑娘没有找到婆家,草鞋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地紧贴在他身后。这个马老爹,是个吝啬鬼,吃饭时候吃碗面条都舍不得。怪不得他家住的是瓦房,节省出来的。他是卖草鞋的“掮客”,也就是“草鞋贩子”。他老婆天天串村走户地去收草鞋,老爹天天挑到南通城去卖。

——狼山脚下以“打草鞋”为生的人家,比比皆是。我家祖上就打草鞋,传到我祖母一辈,仍然是打草鞋的。

狼山周围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打草鞋的?资源丰富。打草鞋的材料稻草、麦秆、高粱叶,这是陆地上的,到处都是。狼山坐落于长江边,江滩长的大片芦苇叶、大米草都是打草鞋的原材料,特别是大米草,南通话叫“关丝草”,打出的草鞋柔软、结实、爽脚,是草鞋中的极品。我家的草鞋自产自销,钱不让别人赚的。我小祖父是推独轮车的,挂在车上,顺带着到城里去卖。自己穿着,就是无声的广告。推车的每天穿着,雨天雪地还是穿着,不容易。积累了一些长期客户,供不应求。马老爹卖的草鞋是张家李家王二麻子家收来的,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没穿上半天,不是帮破就是底坏了,不经穿。

草鞋,源远流长。据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出现了草鞋,其实,有了人类就有了草鞋,农耕时期更甚,无人记录而已。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以草作材料,特别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又名“不借”。《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太便宜太经济太普遍,不值得借穿,用不着借还,故“不借”也。草鞋虽平常,汉文帝刘恒贵为天子,也曾“履不借以视朝”,穿草鞋上朝,既是天下奇闻,又是民间趣闻,说明草鞋没有贵贱之分。马老爹专职贩草鞋,我小祖父推车卖草鞋,并不丢人现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人称“刘皇叔”也是卖草鞋出身,后来成了蜀汉开国皇帝。

关于草鞋与红军的故事,我是从《红旗飘飘》丛书中读到的。丛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开始出版,到1962年停刊,都是革命回忆录。中国工农红军出身草莽,“疾风知劲草”,草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穷苦人创造的草鞋,造福于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红军,贯穿于整个革命岁月。包括井冈星火、长征铁流、抗日雄师等时期,草鞋都是我军将士的必备品。大家都知道朱德总司令井冈山挑军粮“一根扁担”的故事。朱德“一双草鞋”的故事同样精彩——朱总司令总是把自己的布鞋让给伤病员穿。他和警卫员坐在小板凳上打草鞋,一边打一边念叨着:“只要肯动手,穿鞋不用愁。”打草鞋的稻草遍地都是,战士们一入伍,除了扫盲、学习军事基础知识外,就是学会“打草鞋”。开国将军王定烈回忆长征时说,只要不打仗,就是打草鞋。一双草鞋大致使用寿命为40至70里,每双草鞋只够一个红军穿半天或者一天。数据估算,四支红军队伍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大约穿烂了1000多万双草鞋。

草鞋,成了红军长征特定的符号,被称为“红军鞋”。

革命胜利后,草鞋差不多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凉鞋就是从草鞋进化演变过来的,材质有软塑料、真牛皮等天翻地覆的提升。但还是有很多人,因草鞋情结而穿草鞋,因念念不忘长征路而穿草鞋。狼山脚下的老百姓穿草鞋,没有那么志存高远,没有那么含义深刻,只是为了干活而穿,为了方便而穿,为了节约而穿。草鞋,只是草民之选,走草根之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回到狼山成了一位新式农民“回乡知青”。我看到生产队里挑粪的“大工”都穿着草鞋,心生羡慕。早知道红军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却没有穿草鞋的真实体会。有一天,我和祖母说了心愿,年逾八旬的祖母眼不花耳不聋,平时就是牙齿疼。“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老命”,祖母忍着牙疼,帮我打草鞋。只见她把条凳四脚朝天,放在另一张条凳上,用搓好的草绳码在凳子的脚上,另一头系在自己腰上,用“关丝草”加上旧布条一道一道编织起来。一层一层地箍在一起,就像一群人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突然,我发现草鞋,预示着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关丝草,是长江水中植物,经历了长年累月的风吹浪打,坚韧润滑,比稻草打的草鞋牢实、养脚。我迫不及待地穿在脚上,踩在地上软绵绵的,好像紧紧地匍匐在大地,特别亲近自然,再沉重的脚步也变得轻松了许多。也难怪香港武打电影里的侠客隐士,全是脚穿草鞋,“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疾步如飞,飞檐走壁,轻功脱俗超群。我们不是大侠,我们不是隐士,我们只是乡民,狼山脚下和泥土打交道的乡村农民。草出泥土,鞋踩泥土,泥腿子穿草鞋,认祖归宗,让我们享受中华民族赐予的舒适和健康。

我穿的第一双草鞋,也是祖母打的最后一双草鞋。我穿草鞋时间并不长,后来上学、工作,离草鞋越来越远了。但脚踏实地的“草鞋”精神却没有忘记,哪怕后来穿上皮鞋,仍然记着穿草鞋的乡村岁月、穿草鞋的务农时光。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这是草鞋给年轻一代的启迪。

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现在又寄予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

我们祖先开创的草鞋文化,永远值得我们“温故而知新”。

2022-12-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0452.html 1 3 打草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