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议政建言园地

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推动政协工作守正创新

——2022年政协创新工作集锦

市政协组织四级政协委员视察环保整治地块

市政协组织“三代表一委员”深入一线督查

市政协主席黄巍东带队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督查

编者按:2022年,南通市政协和各县(市、区)政协、有关市管开发园区政协工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把准性质定位,持续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风貌、新样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责任担当。现将政协创新工作予以编发。

南通市政协

创新民主监督机制 助力污染防治攻坚

近年来,南通市政协创新民主监督机制,强化市县联动,组织四级政协委员围绕污染防治攻坚和长江大保护突出问题整改,持续开展专项监督,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主要做法

1.打造“会监督”队伍。在助力污染防治攻坚中发挥民主监督作用,首先要有一支敢担当、会监督的监督队伍。建好班子。2017年10月,我市率先在省内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和督察组,市委常委会委托市政协主席担任总督察长,牵头负责对各县(市、区)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开展督察。各县(市、区)强化协同配合,相应成立污染防治攻坚督察组,由县(市、区)政协主席担任督察长。选好委员。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地位超脱、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从四级政协委员中认真筛选、反复比选,担任督察组成员。市污染防治攻坚督察组由121名成员组成,其中政协委员约占50%,6个督察组组长均由政协委员担任,综合协调组设在市政协环境资源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聚好力量。除委员外,还吸纳党代表、人大代表、市民代表参加,形成“三代表一委员”的督察队伍。同时,充分考虑界别构成、专业特点等,积极组织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和应用型智库成员参与,实行动态调整,优化队伍结构。

2.优化“善监督”机制。在助力污染防治攻坚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切实增强民主监督针对性、实效性。建立问题发现机制。督察工作组以8~10人为单位,分成10多个小分队、小团组,每月坚持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车间田头、码头堆场、河道沿岸及排污口、土壤修复地块、拆迁施工现场等处随机暗访,了解真实情况。建立意见反馈机制。督察工作组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仔细分析,结合群众举报、中央和省市督察线索,每周进行梳理,形成建议清单,报市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市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经过综合研判,对各县(市、区)下发《交办单》,限期整改落实。针对长远性、潜在性、前瞻性的“三性”问题,督察工作组下足调查研究的功夫,提出真知灼见。在海门区青龙河综合整治工作中,对生活污水排口、“散乱污”整治现场等,做到既“挑刺”又“出招”,既督促又帮扶,助力青龙河综合整治工作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实地销号核查。5年来,市级层面累计开展490多批次1900多个点位督察,提出意见建议1500多条,直接推动85%以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综合协调组强化统筹、协调、沟通功能,形成督察计划制定、协商、审批和督察成果报送等工作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向督察组成员通报情况、提供政务信息,为其知情明政搭建平台。邀请相关县(市、区)、部门负责人听取督察组反馈的意见建议,针对“重化围江”等影响南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座谈交流,形成推进工作、解决难点的金点子。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积极采纳,加大化工企业整治力度,修复长江和滨海湿地1.3万亩,关闭化工企业509家,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实现清零。建立督考联动机制。市委、市政府委托市政协对各县(市、区)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进行考核,建立“日常督察、季度考核、年度述职”制度。在督察工作组每月常态化明察暗访的基础上,每个季度,选派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原则性强的市政协委员担任组长,从督查组随机抽取20人,分配到5个考核组,对各县(市、区)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进行考评。监督和考评结果向市委常委会汇报,在全市考评会上通报,并在媒体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年终,各县(市、区)及市相关职能部门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述职,市委、市政府对先进给予表彰,对落后进行问责,有力助推了全市环境质量的大提升。

3.构建“常监督”格局。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坚持融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在助力污染防治攻坚中打好常态长效、提质增效的组合拳。注重专项监督与思想引领相结合。督察组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的同时,强化政策宣传,做好答疑释惑,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结合督察工作,聚焦长江大保护、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五山生态环境修复、乡村环境整治等,组织四级政协委员、党派团体集中视察,让他们及时了解重点工作进展和成效,让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消除误解、理顺情绪、凝心聚力的目的。注重专项监督与建言资政相贯通。针对督察中发现的污水和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不足的共性问题,市政协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常委会会议重点协商议题,在深入调查、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建议案,提交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市委、市政府将此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吸收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等文件中。聚焦督察中发现的市区空气质量反复、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开展双月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立法协商等,助力南通环境更优美、生活更宜居。注重专项监督与协商议事相融合。用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将督察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作为协商议事的重要选题,邀请利益相关方和群众代表参与,在深入协商互动中充分表达意见、汇集各方智慧、营造生态环保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如皋、如东、启东、海门等地围绕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园区污水排放、畜禽养殖等议题,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方式协商议事。既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下去,又把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参与污染防治攻坚的绿色合力。

工作背景

1.贯彻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的重要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省市委把生态环保工作放在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压倒性位置进行谋划布局,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致力打造美丽江苏南通样板。

2.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环境治理中不同程度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同时,环保基础配套不到位、国省考断面不能稳定达标等短板,影响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迫切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3.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具体体现。政协民主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履职方式、助推党政决策落实的重要平台载体,有着独特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制度机制。中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都对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推动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效运行提出新要求。市政协在重视会议监督、视察监督、提案监督3种常规监督的基础上,创造性推进专项监督、专题监督、跟踪监督、融合监督4种监督形式,构建了“3+4+N”民主监督新模式。

成果反响

1.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四年全省第一,PM2.5浓度和改善幅度均在全省第一,“南通蓝”日益成为常态;55个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98.2%,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南通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视察时,对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予以高度肯定,称赞“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

2.政协履职效能充分彰显。党委政府高度评价,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肯定市政协牵头组织的督察工作“组织有序得力,反映问题客观公正,建议务实管用,成效明显”。基层群众由衷点赞,政协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委员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形成一批高质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25件生态建设方面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在全国地方政协经验交流大会、全国政协举办的省市县政协主席培训班上作专题经验介绍,《人民政协报》头版“做好新时代政协民主监督工作”专栏作出深度报道。长三角“六市一区”政协主席第四次联席会议在南通召开,聚焦“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助推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进行研讨,助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3.协同治理氛围愈加浓厚。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市委、市政府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及飞灰异地处置生态补偿办法》等文件。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满意率较2018年度提升4.8个百分点,环境信访总量、越级信访量下降明显,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更加畅通。我市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监督方式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并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经验启示

1.提升政协民主监督质效必须紧贴中心、同频共振。主动争取党委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树立“跟进助推”工作理念,做到党政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民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监督力量就集聚到哪里。在污染防治攻坚中,强化政协民主监督与党政工作的有效衔接,构建紧密配合、协同互动的工作格局,形成“同唱一台戏、共谋一盘棋”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只有与党政工作同频共振、双向发力,才能体现政协担当,发挥独特优势。

2.提升政协民主监督质效必须完善机制、形成闭环。政协民主监督不寻求轰轰烈烈的尖锐质询,不追求吸引眼球的刺激效果,目的是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团结、凝心聚力。聚焦污染防治攻坚这项全局工作,建立问题发现、意见反馈、沟通协调、督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建议、整改、考评等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政协民主监督制度机制,形成履职闭环,才能做到愿监督、敢监督、善监督。

3.提升政协民主监督质效必须系统思维、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集成推进。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打好组合拳,久久为功,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强化委员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党派团体、市县政协、专家智库功能的同时,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聚合、优势融合。实践证明,只有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持续提升政协民主监督效能。

2023-01-02 ——2022年政协创新工作集锦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1721.html 1 3 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推动政协工作守正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