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来,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在区划调整中找准新定位,在整合、磨合、融合中不断释放“1+1>2”的集成优势和叠加效应,跑出了检察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全省“五好”基层检察院,73次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当下,该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法律监督各项工作,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带头办好案。该院组建以入额院领导为核心的办案团队,集中攻坚急难险重案件,全省首例“流动加油”危险作业案获评省院参考性典型案例,全省首例危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案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入额院领导人均办案数位居全市基层院前列;同时,该院制定《入额院领导办理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实施办法》,落实入额院领导包案制度。
带头攻难题。该院深化“一人一重点,领办解难题”工作,建立的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一体”长江保护工作机制被人民日报、央视等国家级媒体报道;院领导带头开展检察理论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市级检察院立项课题9项,19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带头“沉下去”。该院落实检察长“三进”行动和首席服务员制度。9名院领导挂钩联系辖区街道、重点项目以及重点企业。开展走访座谈,解决涉企优惠政策落实、民事赔偿调解、专业人才引进等问题20余件;对接4个社区开展“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活动;带头开展公开听证78次,对群众诉求强烈的案件,创新社区“流动听证”模式,注重公开透明,实现案结事了。
从“一枝独秀” 向“满园春色”转变
铺设人才成长“快车道”。该院精心制定青年干警跟踪培育方案,搭建“濠南教场”、静海法学社、青年检察官学习社等平台,实行“员额帮带+实战训练+双向互动”模式,夯实青年干警成长根基。培育出全国网络犯罪检察人才、全国检察调研骨干人才、全省新时代优秀检察官等一批优秀青年干警。推动干警多岗位多渠道实践锻炼,通过用好借调挂职、开展社区驻点、打破专业壁垒等方式,选派16人赴最高检、省市院跟班学习,2人赴青海、新疆挂职锻炼,3名英日语特长的助理成为全省外语编译团队核心成员,参与编译出版法学专著3部。
点燃团队发展“新引擎”。该院组建14个专业化办案团队,优化检力资源配置,引导类案分流办理,特别是金融网络犯罪办案团队表现亮眼:年均办案400多件,超亿元案件5件21人,单案最高涉案额87亿余元,7件案件获评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被确定为全国经济犯罪检察工作联系点,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十佳办案团队”,团队负责人编写出版《网络犯罪办案手册》获业界好评。此外,未成年人检察团队依托集法治教育、分级矫治、职业培训等一体的线上线下“励志园”,开展涉罪未成年人观护教育千余次,获评省市巾帼文明岗、继续保持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
用好绩效考评“指挥棒”。该院探索建立“大院”考评机制,制定《检察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精准量化正负项核心指标,根据短板弱项指标,动态调整项目赋分和计分规则。同时,引入代表委员等社会力量,现场述职评议。“内比外评”绩效考核更加客观公正,全院上下呈现固强补弱强劲势头。加大结果运用力度,将工作实绩与荣誉表彰、典型选树、职级晋升、入额遴选等相结合,提拔13名中层干部。
从“就案办案” 向“多维履职”转变
深度融入社会治理。该院在全市率先与党委政府建立“府检联动”机制,检察职能深度嵌入区域发展大局,实现跨部门协同共治,解决老小区拆违、危化品转运等社会治理难点堵点问题21个,推动拆除存续五年以上违法建设4处3600余平方米,释放盘活土地资源2万余平方米。坚持以“我管”促“都管”,紧盯案件中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2件,推动建章立制和专项整治。敏锐发现船舶船员证书和船舶绿码问题伪造漏洞,助推完善全省海事船舶信息管理系统。创新检情专报机制,围绕犯罪数据趋势性变化提出针对性治理对策,先后报送安全生产、危险驾驶、网约房监管、涉企案件分析等研判报告9篇,推动闭环治理。
全力打造精品案例。该院组建全院性案例培育研究团队,落实部门案件资源发现报备机制,为案例选编打通“绿色”通道。推行典型案例述评机制,定期挑选各领域典型案例,承办人上讲台,讲述案件亮点、履职特点和典型意义,充分发挥精品案例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公安、法院、律所、高校的专业人员和代表委员“面对面”点评案件,提升案例影响力。两年来该院共有36件案例入选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案例培育工作在全市检察机关领跑。
注重理论研究引领效应。该院借助全省首家金融网络犯罪研究基地,会同国家检察官学院江苏分院组织策划开设全省“务实大讲堂”和研修班。全省公检法律140余人同堂研修“电诈关联犯罪”,研发团队成员8次受邀全省授课,1门课程获评全省说课评审二等奖、全省检察教育培训优秀课程。承办全国性“网络犯罪与支付安全”论坛,25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以理论研讨专业化促进检察办案精准化。
从“坐堂办公” 向“更接地气”转变
以检网融治延伸检察触角。全院108名干警对接辖区街道社区网格,依托“社区检察官”“进企连村”工作机制,助力疫情防控、妇幼保护、矛盾化解、城市创建等工作,将检察服务延伸至社会“神经末梢”。组建“企明星”法治宣讲团,在物流园区设立检护民企联络点,引导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联合侨联在街道设立“检侨驿站”,打造“侨易通”检侨联动为民服务品牌。全年累计进社区网格300多次,党建共建17次,普法宣讲108次,受众人数达5000余人次。
以检务公开提升良好形象。该院拓展融媒体联动宣传,充分运用电视报刊、“两微一端”等媒介,以检察官走进直播间等方式讲好检察故事。人民日报、央视、法治日报、检察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500多次。主动接受监督,邀请代表委员视察工作、参与公开听证等检察活动168人次。建立衔接机制,将19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以监督管理抓好作风效能。该院加强内部监督,建立检务督察例会制度,完善专项督察和常态督察机制,构建“人案双管”督查模式,全面提升机关作风效能。锲而不舍纠正“四风”,深入开展“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杜绝违规吃请问题”专题教育,加固作风建设的堤坝。
从“传统模式” 向“科技赋能”转变
深化技术办案融合。该院率先探索“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实践路径,建设检察大数据集成研判平台,对接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探索数字检察赋能监督、促进治理模式。推进车险诈骗、医保统筹基金诈骗等14个类案监督场景应用,已立案办理25件。依托民间借贷领域个人所得税监督模型开展专项监督,促请税务部门追缴到位120余万元,推动全市建立税款追征协作机制,以数字检察推动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助推数字检察转型。该院将“互联网+”元素深度融入12309检察服务中心,实现律师线上阅卷、法律咨询、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预约接待、网上信访等“一站式”体验,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贴心的服务;全力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检察工作质效,优化升级远程提审、远程庭审指挥、远程宣告系统,增配认罪认罚同步录音录像设备,检察工作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葛明亮 陆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