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年味好似也愈加浓厚。波光粼粼、渔网围拢、鱼儿欢跳……这两日,村民以起鱼的方式庆祝一年丰收的热闹场景在如皋接二连三上演。
起鱼,又叫打年鱼,是如皋的传统民俗之一,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 “吃鱼不如起鱼乐”的经典俗语。农历腊月十五这一天,记者便在城北街道万新村感受到了这道最热闹、最独特的年味。
上午9时不到,万新村26组的合心河便已热闹起来。三位捕鱼能手身穿雨裤,从岸边下水,齐心协力拉着渔网,向河中间慢慢围拢。不一会,原本平静的河面上,鱼儿纷纷跳出水面,上下翻腾,溅起阵阵水花。
“瞧,有草鲢、草鱼,还有白鲢。”看着落入渔网的鱼儿个个膘肥体壮,这片河塘的承包者吴志友心里乐开了花。“一上午总共拢了两网鱼,大概一百斤,最大的一条鱼有五斤呢。”
眼前的合心河碧波荡漾、鱼跃欢腾,谁会想到几年前这里竟然是一潭死水。2021年,如皋投入6.7亿元以水为媒做文章,在331个行政村创新实施“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作为村民小组长,吴志友主动承包了自家屋后的这条河,并从去年年初开始投放鱼苗。经过一年的养护,不仅河水变清了,鱼儿也越来越肥美,生态红利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一条条大鱼承载着丰收的喜悦。而这份喜悦,吴志友并不打算独自占有。他决定将一部分鱼洗干净后腌起来,留着正月里招待亲友。其余则分给邻里乡亲和朋友们,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我家分了好几条鱼,很开心,仿佛闻到年味了。” 在吴志友家的院子里,邻居孙炳江双手抱起一条硕大的鲢鱼,脸上堆满笑容。
11日,丰收的喜报再次从各村传来:城北街道杨宗社区起鱼450斤,18家农户每户分得25斤;长江镇义圩社区起鱼2400斤,每户分鱼12斤……
起鱼丰收的背后,是如皋在河道管养模式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不养鱼,河里就会长草影响水体质量;而养鱼后,水生生物自然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可以有效提高水体质量。去年,如皋在各镇(区、街道)的1112条河道中尝试一种以河养鱼、以鱼护河的管养新模式,将河道包干给居住在附近的村民,通过生态养鱼的办法对河道进行常态管护。换言之,这些村庄河道的承包人既是养鱼人,又是河道保洁工。
在如皋市水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丁小星看来,以水养鱼,以鱼护水,获利的始终是老百姓。“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沿岸村民收入,让村民成为河道环境保护的受益者。”截至目前,如皋农村生态河道累计起鱼73.02万斤,产生经济效益306.82万元。
冬日暖阳下,如皋人的年味儿里,流淌出水清鱼肥百姓乐的幸福味道。 本报记者 陈嘉仪
本报通讯员 吕丽 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