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啦!”昨天一大早,启东市惠萍镇南清河村的金蛭扣蟹基地550亩扣蟹塘就热闹了起来。随着“蟹队长”顾建平一声招呼,30多个村民开始劳作于蟹塘。排水、捉蟹、洗蟹、运送,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春节假期,扣蟹起捕、分拣、销售40多天里,天天要有三五十个乡亲来帮助,人均工资有5000多元。”基地老板姚金飞介绍,“自从建了高标田,扣蟹产出更多,乡亲收入也水涨船高。”
以前,金蛭扣蟹基地连同周边950亩蛭塘、菜地、麦田,都因地势低洼、土质盐碱、遇雨易涝,而被数代乡亲称作海塘田。近些年,党总支化劣为优,找到富民之路,并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产业水平,由此,连片海塘田变身“聚宝盆”。
2022年,这片1500亩低洼田,总产出高达2070万元。其中550亩扣蟹产出850万元、400亩药用水蛭产值750万元、550亩麦菜耕地产出330万元。如此效益,位列全镇连片农田之首。同时,乡亲们除从中获得亩年800元租金,另有100多人常年或季节性务工,全年工资又达150多万元。
当年,拥有2000余亩农田的海棠村,有四分之三为海塘田。为此,不甘于命运安排的老辈人,特地将村庄命名为“海棠村”。“种啥难长啥,村民吃苦头。”年过六旬的顾建平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纵然多次整改,依然无法消除雨涝,全村粮棉产出年年全乡倒数。后来改革开放,青壮年外出,块块海塘田逐渐变成了抛荒田。
海塘田之变,缘于思路决定出路。10多年前,海棠村并入南清河村,1500亩海塘田成了村干部的心头病。苦寻良策,清河村党总支书记施正权脑洞大开:“何不塘田分离,粮、渔并举?”水产老板姚金飞闻讯而来,先是转包400亩养殖药蛭,后吃下550亩培育扣蟹。随后,蔬菜种植户陈少团赶来,包揽550亩田,实施麦菜轮作。
海塘田变身“香饽饽”。种养殖户收入颇丰,村民们拿租金、挣工钱,皆大欢喜。但是村干部却不敢高枕无忧。大片海塘田低洼易涝,如若遇上严重雨涝,或者持续干旱,蟹塘、蛭塘岂不遭殃。“不解此忧,心里难踏实。”在施正权的倡议下,党总支连续多年联手种、养基地,实施力所能及的小型水利、农田平整,2017年,上级政府部署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1500亩海塘田迎来了脱胎换骨般的发展机遇。
依靠上级支持,村党总支重点开展对上述海塘田的高标田建设,两年间,总计动土3万立方米,平整550亩宜粮宜菜农田,改造950亩宜渔低洼农田,累计疏浚水沟33条,填埋荒沟废塘2处,并畅通所有沟、河、塘排灌水系。因之,实现了所有海塘田的旱涝保收。
1500亩海塘田就这样成为了“聚宝盆”。“蟹、蛭亩产提高20%。”姚金飞欣喜有加。而种植550亩麦、菜的陈少团,则在2022年收获了总计47万斤小麦和产值390万元的蔬菜,均为历年最好收成。
本报通讯员 王瑞雯 赵沙健 姜斌
本报记者 唐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