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广玉兰

“老名家”与“新名家”

□杨谔

兔年将临,由南通市文联主办的《喜庆二十大——南通书画精品展》在南通市文艺之家美术馆拉开帷幕,共展出本市30位“老名家”的精心之作。对这次展览总体水平的评价,赞赏者有之,贬低者亦有之,话语之间,有不少涉及与“新名家”的比较。据我所知,本次参展的30位书画家,当年都是活跃在专业一线的“新名家”,现在虽然不再逢展必投,逢赛必参,但一直坚持探索,从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所以才能够把自己的“江湖地位”维护至今。

本文所说名家的“老”与“新”,是指其成名时间的早晚,与年龄无关。艺人获“名”,不外乎三条途径:靠频繁的活动、炒作而获名;靠所拥有的平台与社会资源而获名;靠“过五关斩六将”的专业成绩而获名。当今社会,媒体渠道多,获名相对容易,一两次侥幸的成功,甚至绯闻、丑闻,或许都能让人跻身于“名家”的行列。但要保持之也难,因为信息太多,世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艺界的竞争是以人的一生为长度的,好比跑一场“马拉松”,许多人因耐力不足而中途退场,不少人虽然坚持到了终点但终因成绩不佳而被挤出世人的视线之外。谁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靠“活动”“炒作”与“平台”“资源”得名的,随着“依靠”的失去而名亦渐去。有特别长袖善舞的,在某些场合,勉强还能跻身于名家之列,然业内人士已对之“侧目而视”。诗圣杜甫曾感慨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类名家最后都走不出这样的结果,有的身未灭而名先灭。靠专业成绩获名的也有两类人:一类是追随时风,缘势而上的,实属杜甫所嗤笑的“轻薄为文”者,得名后如果不在艺术的根本上下正经的功夫,仍贪恋于“见风使舵”的好处,或干脆就陋于认知,拙于见识,那么被扔出名家之列是早晚的事。还有一类是货真价实,名至实归者,但如果不能做到既有自家面目,又能时出新意,还没有专业之外的其他文化作帮衬,最终也必然被时间所淘汰。

大浪淘沙,真金无几。

今日之“老名家”必由昨日之“新名家”成长而成,到了明日,“老名家”不一定仍是名家。今日之“新名家”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明日之“老名家”,“夭折”的事在艺界时时刻刻都发生着,要看各人的努力和造化。“老名家”由于翰墨功深,经验丰富,所以作品少有不周全处,但大概率是难有新意。当然,也有偶然的事发生,若是恰巧碰上“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则有精彩绝伦之作诞生也未可知。这样的意外在哪位名家身上发生得多,谁就最有可能步入大家的行列。

如何欣赏像这次精品展这样的展览?着眼点应放在对作品“天趣”“人趣”的审美上,而不能斤斤计较于“物趣”的精粗和花样的时新。这30位名家,于书画艺术早已过了打磨塑造“物趣”的阶段。我之所谓“天趣”,是指作品的境界、神采;“人趣”,是指作品的气韵生动;“物趣”是指描摹物象的准确性。“天趣”和“人趣”,偏重于主观的创造;“物趣”则是对客观事物的继承和复制。“物趣”乃形似,掌握“物趣”,不过为艺的起步和基础,是理所当然的事,就像开车须考驾照。“故求神气于形似之处,取生意于形似之中。”只有进入对“人趣”“天趣”的追求,才算步入艺术的门槛。以此观之,许多“新名家”的“展览体”,即使手法老练、样式悦人,实质还算不上是艺术。

今日之“新名家”,不一定不如今日之“老名家”,“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日之“老名家”,也不一定不如今日之“新名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2023-01-2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3481.html 1 3 “老名家”与“新名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