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迎着问题上 鼓足劲头干

——访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

作为南通七虎之一,如皋一直以“稳”字为高质量发展作生动注脚。新的一年,如何乘势而上,勇开新局?怎样在南通跨江融合发展中勇挑大梁、争当样板、树立示范?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

“南通全面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大行动’,推进更高水平跨江融合,为如皋更深层次融入区域发展、更广范围集聚高端要素带来重大机遇,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何益军说,带着“打造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这一历史使命,如皋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把发展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特别是新的一年,面对融入南通“一枢纽五城市”发展大局新考题,更要拿出最佳的状态和作为,跑出跨江融合发展加速度,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添上精彩一笔。

跨江融合发展如何发力提速?何益军抛出三个关键词——优势、协同、共富。

“产业对接是跨江融合的重点,厚植优势则是区域协同的关键。”何益军说,如皋将围绕“3232”产业体系和六大优势产业链建设,在彰显特色中加快提升产业能级。一方面突出产业培育,确保六大优势产业链应税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超85%。另一方面,紧扣项目关键,着力招引顶天立地的头部链主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具资源和成本优势的中高端产业基地。

要想更加准确把握跨江对接的机与谋、融合发展的行与策,协同互动十分重要。何益军表示,如皋除了进一步深化主功能区与苏南、上海等地园区跨江共建成效,还会加快构建“一个深水良港、两条过江通道、三座高铁站点、五条高速公路”对外综合交通体系,以跨江交通“加速”推动内外融合“提速”,全方位融入发展大局。

优良的发展成果是共有共享的财富资源。何益军认为,只有抓住融合发展的共同点,加快共富步伐,才能共享融合发展成果。“我们会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强与上海、苏南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康养服务等领域对接合作,奋力打造汇聚要素资源的‘强磁场’。”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提效、产业集群提档是南通实现“下一个万亿”的关键抓手。如皋市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活力加速释放,为高质量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注入科创动能,2022年成功入围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建设名单,跃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12位。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县市为引领,把创新驱动贯穿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培育全过程,大力实施‘创新如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创新与发展高质并进,打造全域创新大格局。”采访中,何益军介绍了如皋打造全域创新大格局的新想法、新路径。

打造更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如皋谋划布局龙游河科创走廊,积极探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培育链条,引导各园区布局特色产业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培育更高水平的创新主体,如皋持续在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用工保障等方面优化供给,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科创梯队,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期间高企数突破600家的目标。汇聚更高精尖的创新人才,如皋把高层次人才作为发展的“根”和“魂”,强化“科技创新30条”“人才22条”政策激励,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谈及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危机、困难和挑战时,何益军说:“迎着问题上,鼓足劲头干。”危机即转机,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对如皋而言,必须继续发扬治沙精神,牢牢树立“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识,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果体现到跨江融合、“五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全环节发力、全周期提速,坚持在实践中长本事,以勇当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实干实绩,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如皋答卷。

本报记者 陈嘉仪 赵勇进

2023-01-31 ——访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3762.html 1 3 迎着问题上 鼓足劲头干 /enpproperty-->